真实的人生并不都是美丽的。我们应该骄傲地接受这样一个人,接受他独特的才华与天分,也接受他怪异的行径与失败。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
牛顿,那个自称面对真理的大海捡拾贝壳的小男孩,以其过人的天才、超越自身时代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他的贡献,已经浸润到当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从不吝惜将最热情的赞誉给予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但是,随着对一些尘封已久的资料公开,人们意识到,按照以往牛顿的“信徒”以及一代代崇拜他的传记学者对牛顿的“塑造”,有些问题难以自圆其说。1936年,一批被认为“不具科学价值”的牛顿手稿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这些大量关于炼金术、圣经年代学考证的牛顿秘密手稿,被英国经济学家兼牛顿研究者凯恩斯购得。在深入研究之后,凯恩斯宣称,真实的牛顿“这个奇异的精灵,被撒旦所惑,自以为用他超凡的智慧,必可窃得上帝及这大自然的全部秘密,他是哥白尼和浮士德这两者的合一。”人们无法相信,这位科学代言人如何会深陷炼金术而不能自拔并终身沉溺于宗教狂热中,尽管,所有这些,都是牛顿生前竭力掩盖的隐私。
上图为凯恩斯购得的牛顿手稿,记载的是牛顿预言《圣经》上的重大事件日期,譬如基督复活及世界末日。
上图为牛顿凝视苹果落下的传统形象。300年来,这个凝固的瞬间一直被看成是引发牛顿导出万有引力灵感的一刻,可是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故事乃牛顿为了隐瞒真相而编造出来的。
(本文所配图片均选自《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
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迈克尔・怀特决心解开纠结于牛顿身上的重重矛盾。从其书名《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不难看出,凯恩斯购得牛顿手稿,对此后的传记作家带来的震撼。毕竟,“他的藏书以及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稿与札记,其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料,都清楚地显示出,尽管他是一位历史上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一位创立科学方法的楷模,但他一生花费在炼金术上的精力,却远远超过用在探究纯科学的透蓝清水中的部分”。
牛顿是否还有其他未被人知晓的秘密?怀特并不是一个猎奇者,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炼金术和宗教狂热是否对牛顿的科学发现产生过影响?
在怀特笔下,牛顿是一个趋向于封闭的人,这或许同他是一个遗腹子而母亲不久又改嫁有关。而由于母亲并不支持牛顿上大学,因此家境殷实的牛顿只能靠打工以减费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这更加重了他的自我隐闭,同时也在暗中锻造着他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信念。和很多天才一样,牛顿并不擅长学院中的考试,在今天看来,以第二等的成绩从剑桥毕业,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可笑。但牛顿却是一个十分刻苦的学生,只不过他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了课程以外的知识探求上。这使他很快便成为站在那个时代科学最前沿人物。
牛顿是幸运的,尽管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不为世人所知,但巴宾顿、巴罗等少数几位剑桥教授却很早便注意到他的才华横溢,尤其是巴罗,在牛顿一生中多次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利用他的声望为牛顿铺平道路。“牛顿天性不爱世俗的交游,但毫无疑问他还是聪明地维持了一些人际关系,然而他所依赖的不是讨人喜欢的性格,而是仅靠令人印象深刻的智慧力量。”怀特写道。
从一位大学生到接替巴罗成为令人羡慕的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牛顿只用了8年的时间。后来,牛顿曾向人们讲述自己在此期间在家乡看到坠落的苹果而产生重力观念的启示。但遗憾的是,怀特指出,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牛顿自己编造的,用来掩饰他从炼金坩埚获得灵感的事实。
纵观牛顿一生,对金钱的欲望,显然不是他痴迷于炼金术的原因。为什么炼金术这一在当时也为科学界所不齿的江湖秘术能如此吸引牛顿?作者指出,“从牛顿的许多笔记中可以清楚看出,他确信古人曾经一度掌握了所有知识之钥,只是它消散于诸多神秘的哲学中。他担心别人会在这看似不可能的工作里获得成就,他的自大心理当然不能容许此事发生,除非他已竭尽所能,尝试过所有的方法后被迫放弃,不然他只有发狂地不断追求。”对于炼金术如此,对待圣经的狂热解析亦然。为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探讨了炼金术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过程中可能起到的启发作用。老年牛顿曾向自己的追随者康杜伊特说过,“有些人给自己先立下严格的规矩、遵循严格的宗教生活来追求点金石,那样的修炼对实验很有益处。”这是否说明怀特的推测并非捕风捉影?
该书中最令人感兴趣、也最能窥见牛顿个性的,是他成名以后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的多次重大论战。在作者看来,同一生的夙敌胡克的争斗,凸现出牛顿决不退让、永不宽恕的性格。正是胡克用错误的方法恰巧得出了比牛顿更正确的结论,并以此来羞辱牛顿的时候,恰恰令牛顿的研究豁然开朗。而同胡克的通信中,“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是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300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牛顿对胡克暗示前者剽窃他的研究成果而作出的妥协姿态,但怀特指出,牛顿看似奉承,实则是对当时在科学界名声不佳的胡克的挖苦,同时也充满了对胡克矮而驼的身形的讥讽。牛顿同英国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之间的战斗,则暴露出牛顿利用非科学的手段攫取他人研究成果的贪婪掠夺。而不惜在某些场合故意说谎以证明德国数学家布莱尼茨剽窃了他对微积分的发明,则反映出牛顿盛气凌人的霸气。最后,所有的“敌人”都获得了同样的下场,牛顿在其不朽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将他们的名字逐一剔除出去,仿佛他们的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任何意义。
“我不杜撰假说。”这是牛顿的名言。然而,当300年后我们为他作传的时候,所提出的,有些只能是在相关资料基础上的推测。真实,或许永远地被传主埋藏在心底。但正如怀特所言,“用陆续挖掘出来的材料为牛顿画像,画出来的形象不一定十分美丽,但真实的人生本来如此,并不都是美丽的。我们应该骄傲地接受这样一个人,接受他独特的才华与天分,也接受他怪异的行径与失败。”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 [英] 迈克尔・怀特著 中信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