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什么给予高技能人才如此高的礼遇?怎样才能更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步伐?在日前结束的全国首次高技能人才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出了一件让职业技能教育界无比激动的事情 夏天,来自生产、服务一线的55名高技能人才首次和高级专家一起被党中央邀请到北戴河休假。在北戴河休假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指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其数量的迅速增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他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的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这只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中的一例。
高技能人才建设掀开新一页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 以往从不被看作是人才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作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高技能人才,被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随后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劳动保障部成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提出从今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其他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养50万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宣布,未来5年内启动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工程,培养至少30万名制造业紧缺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此后,高技能人才首次和高级专家一起被党中央邀请到北戴河休假。
不久,我国首次高技能人才教育与培训国际研讨会召开。原本只作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建院25周年庆祝活动一部分的研讨会,改由天津市、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三方下属部门联合主办或协办,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承办。在天津最好的宾馆里,来自中、德、美等10国专家济济一堂,共商职业技术教育大计。
各地纷纷行动。天津表示,用3年多培养13万高技能人才;广东决定实施3年30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山东计划每年培养10万名高技能人才。
企业的行动更有力。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构建的新型选人用人制度中,立足于管理、技术、技能三大类人才协调发展,设立了带头人制度,这两年评出全行业技能带头人近百人。这些技能带头人享受所在企业领导――总经理助理的待遇,另加每月2000元津贴。
我国上下全力以赴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形势喜人。
为何给予高技能人才如此高礼遇
在我国,过去的高技能人才几乎都从蓝领发展而来,从不被看作是人才。而今,为什么给予高技能人才这么高的礼遇 他们具有哪些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介绍,人力资源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决策管理层,包括工程师、企业家和科学家。下层是操作执行层,主要是普通工人。随着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逐步产生了掌握高超生产技能的中间层,即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与普通工人相比,除了有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外,还需掌握关键技术,能独立解决高难度的技术或工艺问题,能够组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并对普通工人进行培训。
高技能人才和工程师的主要区别是,工程师是产品、生产过程或工程系统的开发者或设计者,他们通常使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高技能人才则是工程实践者、工艺创造者,他们把生产决策从组织和技术上落实到操作层面中,并要改进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加工方法。
产品科技含量越高,高技能人才作用就越重要。一般来说,在GDP人均3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的起飞阶段,上层和中间层人数都很少,人力资源结构呈三角形。在GDP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增长阶段,大批决策管理层人才被培养出来,上层开始变大,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现象。目前,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文化水平提高,我国劳动力结构正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特征。今年出现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一般岗位人员找工作难,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就是例证。在GDP实现人均3000美元以后,中间层人才不断增长,下层人员开始锐减,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啤酒桶”形状。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人数量几乎都下降了近20%。这更提醒我们加快高技能人才建设步伐。
加快开发,校企结合做法好
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计划的十条措施中,前三条是 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依托各类职业培训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联合,搭建强化实践技能培训的平台。
在院校教改上,作为中国职业高等师范院校的领头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相继培养出我国首批本科 中级工或高级工人才、本科 技师人才,取得了可贵的经验。而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加强校企结合上,澳、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值得借鉴。
以德国为例。专家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是“动脑和动手”、“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等几个结合,其中核心就是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
这种紧密结合体现在提供师资、设备、经费、联合组织教学、实习、成绩鉴定各方面。比如,柏林应用科学技术大学有专职教师300人,兼职教师600人。主要承担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兼职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企业。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企业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又如,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指导教师由企业老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担任。
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德国校企合作是“双赢”的。比如,企业不仅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的实训、实习,每月还给实习学生培训津贴。企业愿意选派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课,同时,还与学校联合投资购买或无偿捐赠最先进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学、科研合作的经费。同时,学校也不断研究企业的需要并积极给予满足。二是,德国校企合作拥有坚实的法律保障。特别是1981年发布、1986年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更对职业教育有关各方的职责、权力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既要求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培训任务,又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