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召开工作会议,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部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不少读者来函来电,希望进一步了解工程的有关情况。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协调小组负责人 以下简称负责人 。
记者:
负责人:今年4月,中央召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李长春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实施这一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刘云山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实施好这一工程,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是一项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一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工程。
记者:工程要完成的任务有哪些?
负责人:概括地说,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具体来说主要有五项任务: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二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是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四是编写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重点学科教材;五是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记者:工程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开展工作的?
负责人:按照中央要求,工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日常的组织工作由中宣部负责,聘请了一批思想理论界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组成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也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围绕工程任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以及经典著作编译、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和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等课题组,成立了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课题组,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任务,确定了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
记者:请介绍一下工程的组织实施情况。
负责人:组织专家学者参观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举办3次10场高层报告会,介绍当前形势和中央精神。分6批组织100多位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赴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湖南、陕西、江西、河北、贵州等地的革命纪念地参观考察。组织工程首席专家赴俄罗斯、印度、朝鲜参观考察。邀请德国、俄罗斯、越南、印度、摩尔多瓦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华进行研讨。
记者: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能否请您谈谈工程下一步的打算和安排?
负责人:2005年我们要继续抓紧抓好。工作思路是 坚持内外互动、上下联动,推出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在开局良好的基础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将组织各课题组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吸引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进来。组织咨询委员会、各课题组专家、理论界各方面专家开展跨学科研究,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上有新突破。同时组织工程专家进一步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增强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坚持研究和普及相结合,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社会影响,陆续推出一批具有创新价值和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据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