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政府都十分重视两地的科技合作。可以说,两地的科技合作直接关系到两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磨合,未来深港两地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合作。香港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以服务和通讯见长,设施先进、完备,在网络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电
2002年,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地信息上的互通,穗深港环网光纤传输系统正式开通。这项工程是把内地新建的光纤引入香港,并接至环球电讯所拥有的本地全光纤网络,这是香港首家新固定网络营运商直接联系内地网络,将对两地的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香港的区位及经济形态很适合发展生物科技,尤其是进一步研究开发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已确立建设成为国际中医中药中心,包括成立中医药研究中心的目标。据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披露,中药正日益被西方国家消费者所接受,一些主要西药厂如Merck、EliLilly、Pfizer、Welilcocn的实验室均在考虑涉足中成药研发,但缺乏基础研究能力。现在一种成药产品开发时间长达十年,费用投入巨大,中国内地和香港若不抓紧研究中药,并掌握主动权,将来会损失巨大。因此,香港将紧紧抓住中草药现代化这一高科技领域,通过生化高科技手段、工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中草药的开发研制、加工提炼和标准化生产、包装水准,争取有效占领国际大市场。深圳地处广东省,而广东省的中药生产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改革开放后,广东省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中成药工业的骨干地区,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但医药产品的出口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还不到5%,在全国排第11位。生产中药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产业集中度低。除南方制药厂外,80多个中成药企业年产值均不到2亿元,难以形成经济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而且内地技术开发与改造投入不足。近年来对新药的开发特别是高档次的新药开发,企业普遍惧怕风险、缺乏投资热情。目前许多厂家进行了GMP改造,但大量的新型技术、设备仍未引入到生产上,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后继品种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单品种规模。内地中药生产要上档次,当务之急是解决资金、技术、信息及管理方面的问题。香港发展中药港计划正是提升中药档次的大好机会。广东毗邻香港,两地在中药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两地保持着学术交流和经济往来的传统,作为内地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之一――广东始终通过香港与国际市场进行着药品进出口贸易,并与世界医药企业保持密切的往来,深圳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鼓励本市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所、医药经营企业与香港合作;引进香港医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资金、技术改造自己的中成药工业,提高中药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香港药厂来深圳投资建厂;鼓励医药企业在香港设立窗口或建立销售网点,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医药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缩短研究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研究质量,促进中成药现代化。
三、在科研方面的合作。从深港两地的研究开发体系来看,深圳与内地相近,上游的基础性研究相对较强,高科技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均取得重大的突破。可是以上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得以商品化,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的比例仅为10%,这说明深圳的研究开发体系缺乏中游和下游(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的配合。而香港的研究开发体系的优势在于下游商品化,而缺乏中游的应用研究是其巨大缺口。这样看来,两地都缺乏完整的研究开发体系,产学研之间缺乏结合的链条和机制。如果深港两地将各自的研究开发体系整合起来,那将会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上游和下游都具有优势,但是中游的研究仍然缺乏。香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的提议下,将建立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来推进香港科技创新的发展。深圳应当抓住香港建立应用科学研究院这一机会与其进行合作,将该研究院作为自己研究开发体系的中游,然后充分利用香港下游的商品化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使得两地研究开发的各个环节都得以配合,并加以完善。此外,深港两地还可在其他科技产业方面进行合作,或是在传统产业方面进行合作,比如轻型加工业,这个产业一直是两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所以如何促进该产业升级,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进行产品创新,以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这对两地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系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