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少年德育教育要有“训化”过程

2005-0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东曲阜师范学校 刘振佳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中学初三的班主任。由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影响,有的学生晚上痴于蹦迪,有的迷恋歌星,兴趣、追求五花八门,就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感到无从着手,请专家指

点迷津。
一名中学教师

如来信所说,我知道的一个学生德育课就学得很好,但课余时间却常泡在网吧里,而不是抓住宝贵的课余时间多读读名著,或帮父母干点家务活儿,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我认为这是个“训化”问题。事虽小,却说明了我们在德育教育上有“训化”的缺憾。

古人提出过“蒙以养正”的观点,就是人为地创设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训化措施。在我国古代学规中,学生每天必须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如对学生行走、坐姿、言谈、交往都有明确的规章。让学生严格按照道德礼仪规范做,强化他们的道德理念记忆和具体行为感知度,这不仅可以加速道德知识理念的内化进程,提高言行一致的时效性,也可使学生伴随着认知力度的加大,取得道德非自觉行为较高层次的效果。

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采用的是说教德育知识和举行相关活动的方式,尽管此法非为不好,但也易产生学生学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德育过程缺失了一个道德行为训化的环节。要改变这种情况,须借鉴中国传统德育经验,设定道德行为规范,让学生做规范的践行训练,以推进和强化德育践行效果。

从成长规律上讲,青少年时期是其一生打基础的阶段。就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而言,必须有习惯成自然的具体训练过程。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进行德育教育,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掌握多少道德知识,而是使他们在朦胧的心性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道德观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现在学校给学生讲的礼貌知识和道理已经不少了,然而有的学生依然是不讲礼貌,遇事不知礼让,碰到大人不打招呼,连起码的行为规矩都不遵守。有的学校还取消了学生进校见老师要行礼的礼貌训化,这种知性教育与行为训化严重分离,即使讲得再好、活动再有声有色,也很难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我们缺失了教育中以行为训化为主体道德意志征服的环节,单靠老师的课堂教导、管理和自我悟解接受,学生们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将道德新知融入原知识系统中发挥作用。学生长于具象动态了解,短于理性深度把握的心理特征,他们通过对德育认知的了解,内化为个体的知识系统,才能逐步形成实际生活中的非自觉行为。学生的知识认知、情感接受、意志征服、行为体现等训化,需要长时段复杂而系统的过程。

采用道德行为辅助训化,如规定学生在校内不得穿奇装异服、染发等,见老师要行礼等基本的礼貌规范,以此进行道德意志征服和训练。在这方面日本学校做得更严格,他们要求学生一律穿校服,一律剃学校规定的发式;对老师要尊重,行礼必须达到标准,不得有丝毫含糊。这些做法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国际调查,日本学生成年后的敬业精神一般比别国人高,这与他们青少年时期严格、繁琐的礼仪教育训化很有关系。

如果我们不注重道德行为规范,而一味强调个性张扬、自主性生成,就会因德育失范走弯路,培养出来的可能是道德残缺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道德行为训化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性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规范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正确、健康的个性及自主精神,训化出合乎社会基本道德标准的优秀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