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西倾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2005-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刘昆 通讯员 刘华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广西近年来精心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在精品文化的创作和生产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造出以“民歌”和“山水”为主导的系列文化品牌,并让它们成功地走向市场,探索出一条在多民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新路子。

《大地飞歌》:给广西民歌插上翅膀

大型民

族歌舞《大地飞歌》是广西一张亮丽的“名片”。在第六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晚会《大地飞歌》上,《山歌情》、《抛绣球》、《对歌》、《藤缠树》……一首首来自山野沟壑的壮族原生态民歌,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

广西“歌仙”刘三姐家喻户晓,这里的人们有以歌传情的习俗。但是前些年,素以“歌海”著称的广西,民歌如其他一些民族音乐一样,出现了萎缩。

民族音乐的生命,需要艺术精品来传承。为此,广西率先在全国实行词、曲作家签约制度,以集体力量的整体冲刺,打造民族音乐精品。为了摸清广西民族音乐的家底,广西文艺工作者足迹遍布全区山寨。每年的民歌节前,艺术家都到田野山间采风。黑衣壮、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等一些叫得响的节目,都是从山旮旯里淘出的“金子”。2003年的《大地飞歌》晚会上,来自中越边境龙州县板池村的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引起轰动。13名壮族姑娘弹拨着古老的壮族乐器―――天琴,吟唱歌颂家乡美丽山水的民歌―――《天谣》,清新似天籁的声音唤起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自然情感。

用现代音乐演绎传统民歌,并以现代音乐理念来挖掘整理山野民歌。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广西民歌,突破了地域性限制,《大地飞歌》、《壮乡美》、《壮族大歌》等一批旋律优美的民歌开始被更多的人传唱。黄春燕、陈春艳等一批广西歌手迅速成长起来,一批广西词曲作家创作的民歌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八桂大歌》:广西舞台艺术的“标志性作品”

广西是多民族的戏剧大省。通过歌舞的形式,把各民族的文化精品展示出来,使广西舞台艺术走出一条“夺大奖、走出去、打得响、占市场”的路子,是广西实施的一项战略性决策。精心、倾力打造《八桂大歌》,正是落实这一决策的重要内容。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为此亲自带着艺术家们行程1300公里,走乡串寨采风,还动手创作了其中的歌曲《瑶家妹仔要出嫁》。180多名演员,整合了承担任务的柳州市各艺术团体的优秀演员;主创人员“优化组合”了国内各艺术门类的优秀创作专家;整部作品新创作的39首歌词,均出自广西老中青三代优秀词作家之手。

作为“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以民歌为结构主干,伴以民族乐器,着以民族服饰,动以民族舞蹈,充分展示了壮、侗、苗、瑶、京5个少数民族的“音”容“画”貌,相继获得了2003 200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及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成为新世纪广西舞台艺术的“标志性作品”。该剧先后在全国各地演出85场,场场爆满,票房收入达500万元,基本收回了投资。

《印象・刘三姐》:旅游、文化联姻的经典之作

多年来,广西一直在思考把美丽的山水和“刘三姐”文化品牌结合起来,做强做大“刘三姐”这个品牌。由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业投资,多业产出;一业为主,多业受益”的新运作模式,成为广西文化与旅游联姻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之作。

《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渔民的生活为素材,以漓江山水实景为舞台和背景,以当地群众为演员。恢弘的气势、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到目前为止,共演出约300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参与演出的当地农民,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舞台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