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鲜明特点:一个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一个是它的科学性,即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一致性。这两个特点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正是因为无产阶级的立场使这个理论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代表全人类的利益,它才能成为科学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个
20世纪上半叶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有利的时期,当时世界资本主义陷入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之中,出现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先后涌现了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克服了错误理论的指导,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但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战争破坏中恢复过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逐渐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这种形势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威胁和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经验教训,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制定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多年来不仅顶住了世界社会主义低谷对中国的压力,而且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充分说明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多么重要。
有不同的看法是必然的、正常的,从理论的发展来讲,观点分歧是好现象,是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理论是什么,是不是正确的观点、科学的理论?特别是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在共产党内、在大多数干部中间,什么观点、什么理论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实践和认识领域中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还是不科学的理论?我国的实际情况怎样呢?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反对的观点也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有。这种争论有的涉及我国根本社会制度和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例如,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要不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经济体制上要不要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政治制度上要不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价值观上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等。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有的人不直接反对而采取模棱两可的实际是否定的态度。例如在经济制度上有人公开主张私有化,而有人主张不要管公有私有;在经济体制上,有人主张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路,而有人则主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干;在政治制度上,有人主张多党竞选和三权分立,而有人则笼统主张自由民主;在文化上,有人主张西化,有人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上,有人主张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利益要让位于个人利益;如此等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发展前景是危险的,它将不是社会主义的,而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和实践,如果有人自觉地推动,社会规律可能更快地实现;如果有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阻挠,社会规律的实现会受到干扰。科学的理论就很难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更难以保证指导的正确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胡锦涛同志在今年4月27日接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这是对中外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科学总结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针对我国当前状况对党的理论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