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日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办了“中华文化节”活动,引导学生过有中国特色的新年。活动中,师生们一起穿中式服装、尝北京小吃、看民俗表演,其乐融融。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与魅力。实验中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做中国人”。该校的书法小组、篆刻小组一直深受学生们喜爱。此次“中华文化节”活动更让师生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靳生其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近来组织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中华文化节”,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和老师们一起感受过年,过地地道道的“中国年”。
“过年”还用学吗?是的。一段时间以来,“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感觉没有了,有些人甚至只把春节当成了“七天长假”。与此同时,一些“舶来”的“洋节”却在大、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什么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不一而足。以至到了4月1日,平时不骗人的好学生也要编几句假话,否则就是“老土”。
显然,简单地指责孩子们是不对的。“洋节”不是不可以过,就像洋快餐不是不可以吃一样。但是,如果一味地只吃洋快餐,就难免营养不良;如果吃到不认识筷子、不知道鱼香肉丝、四喜丸子是个什么滋味,就很难再称得上是个“中国人”了。
“年节”是一种文化,渗透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文化的多样性本来就是整个人类的财富。试想,如果全世界“格式化”到全部用玫瑰花表达爱意,那将是多么乏味!
我们需要现代化的“中国人”,这就是实验中学让学生们“学会过年”的意义所在。当然,我们不必强迫孩子们“过年”,而过年本不是一件需要强迫的事情。袁爱俊校长说:“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然后,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行动。”
在这次活动中,实验中学的学生们用行动响应了他们的老师。学生们自己准备过年要用的一切东西,包括中式服装、灯笼、糖葫芦,他们跟民间艺人学剪纸、做面人,大家一起吃北京小吃,那一天,学校里充满欢乐的气氛。
实验中学历来重视教会学生“做人、求学、生活”,笔者以为,这三者确是缺一不可的。现在很多人都很重视让孩子学会求学,于做人上却不免淡化,至于生活,更是无从谈起。这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惨重的损失。今天,让孩子们学会过年,绝对是一种明智之举,否则,将来有一天,我们就都不会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