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缘何走俏

2005-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康群 钟仕安 我有话说

快人一步:实施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国内外石油工程高等教育的调查显现:我国石油工程高等教育偏重理论,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够。这就造成毕业生一时难以胜任工作,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大相径庭。

怎么

办?答案只有一个,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为此,该校石油工程学院专门成立了“石油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组。项目组系统地研究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创立了“发展型石油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4 1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把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石油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并与德育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全国石油高校中率先开展了石油工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更难能可贵的是,该院拥有一支承担着“863”、“973”国家级科研课题、年人均科研经费达20万元的教师队伍,他们每人带领3至4名同学“真刀真枪地干”。他们把石油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最优化的设计方案默默地传授给了学生。

胜人一筹:培育献身石油的专业思想

一个学生能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是否具备一定的发展潜质,其热爱专业的程度是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从事石油行业,应该说有其很艰苦一面,没有一种热爱,没有一种献身精神,将来就难成大器。为此,石油工程学院请来部分优秀校友、石油界知名人士为同学们“现身说法”。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廖永远、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务副书记、副局长熊湘华、中原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刘一江……,一一登临讲坛。他们的成才经历,让石油学子萌生无限希望,催生强劲动力。以校友的成功足迹为主线编写的《超越》一书,更使石油学子感悟了“超越”的幸福。

正是这种常年不断线的思想教育与要求、鼓励,使学生自然地萌发对专业的热爱之情,迸发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激情与动力。

高人一招: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年前,随着该专业毕业生声誉渐高,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石油企业提出:提前预订人才,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于是,一种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运而生。合作培养班从2000年开办,今年将有首期2个班的79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据介绍:此专业合作培养班,由学生、油田单位、学院三方签订协议。协议规定:此班学生可获一次性基本奖学金2000元,毕业前还可获油田单位设立的石油工程专业奖学金。除此显见的优势,学生一入此班,便与石油“捆绑”在了一起,就会主动地关心石油工业,了解石油工业。学院的教学不失时机地增加了适应能力的培养。

该合作班一“出笼”,立即吸引了诸多学子的目光。诚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诸如:出现了后门生,“就业无忧”成了极少数学生的“避风港”……

为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对合作单位负责,该院迅即统一思想:合作班必须坚持质量,坚持标准,要打响合作品牌。于是,“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学、怎么干”成了合作班班会主题;“树立高远目标,浓郁学习氛围”也成其一直的追求。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走俏,固然有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大气候,但那只是外因。大力实施的教学改革,常年不辍的专业教育,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内因,才是促成此专业毕业生走俏的真正原因。”石油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徐绍新一语道破天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