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得与危险迎头相撞?

2005-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笔:张翼 我有话说
“中国汽车企业正处在增产不增收的境地,11月份整车业利润继续明显下降,已处于全行业亏损边缘。”2004年即将结束之际,国家统计局江源的一席话震得大家耳边嗡嗡作响。

从钵满盆盈到亏损危言,仿佛是在转眼之间,但又恍若隔世。

一轮又一轮的大降价是元凶!这已经成为厂家、经销商和专家们的共识,在不

久前北亚、中联和北方汽车市场联手举行的“拯救车市自由谈”中,各方齐声讨伐降价,保持车价在两三个月内的相对稳定也成为一个“拯救车市”的药方。

但药方的墨迹还没来得及干透,新一轮的降价狂潮又在2004年的最后几天里上演:东南汽车全线大降价,最高3.4万;赛纳降4万;花冠、威驰降2万;威姿、威乐降1至1.5万;奇瑞降1万;新雅阁优惠3万元;马自达6优惠2.5至4万……

车市冷清,不降价就没多少人买车;降声一片,消费者期待再降,反而将钱袋子捂得更紧。降价究竟是救市法宝还是会进一步导致消费者持币待购?这个问题越来越复杂。

最近有一位专家指出,由于持币待购使2004年的车市有10万辆的需求没有释放,因此得出结论,随着2005年的到来,持币待购的原因会消失,持币待购者将出手买车,2005年汽车市场看好。这位专家分析得条条是理,但由此就得出2005年的车市前景看好,实在很牵强。相对于一年200多万辆的轿车产量,500多万辆的汽车产量,10万辆的持币待购的需求能有多大影响?

因此,2005年的车市降价还是主旋律,企业间的竞争将达到惨烈的程度,根本原因在于,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已不可避免。

摩根大通近日发表的中国投资分析报告认为,中国轿车供应在2004年过剩11%,2005年将过剩23%。由于众多现有汽车生产厂家扩大产能,加之受中国汽车业高额利润吸引,新生产厂家不断涌现,中国汽车市场供应过剩的情况将日益严重,导致汽车生产厂家不得不发动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战,从而令其原本享受的高额利润大幅缩水。摩根大通同时指出,中国汽车业的毛利于2002年达到高峰,但汽车业的回报率直到2003年才开始见顶,令2003年度的盈利较2002年为高。

从这份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大家都以为好戏刚刚开始的时候,高潮却已经过去了。2003年,当汽车业内部纷纷增资扩产,家电等行业纷纷进军汽车业的时候,汽车业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

在萧条的车市背景下,一些人委屈地说,为什么当初没有人及时地发出“盛世危言”,结果使那么多厂家误入歧途。

其实,国家发改委的张晓强在2003年10月就明确指出,未来5年中国的汽车生产量将大大超过需求量,希望银行和汽车企业正确判断市场。到2007年,中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600万辆,成为全球第2大汽车需求市场。但如果中国现有、在建和拟建的汽车生产能力都得以释放,在2007到2009年间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

更早一些的2003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就提出汽车行业重复建设之风值得警惕,也有国际上的咨询机构发出警告,但或许这样的声音与当时的火热市场太不协调,或许是一些专家“未来10年每年将有1000万的销量”这一预言太动听,投资者对警告和危险宁可信其无而不愿信其有。

记得很早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危险向自己走来的时候却能够视而不见,似乎感觉不到危险的存在,或认为危险降临时自己一定是不受伤害的幸运儿。非得等到危险与自己迎头相撞时才惊呼,太危险了!但到那时,代价将会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