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科技界掀起了一股学术打假之风。这可能与科技界存在的不端行为以及社会上有人以科学之名贩卖非科学的东西有关。对于那些以事实为依据维护科学真理、捍卫科学尊严的打假之举,我们是深为赞成的。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所谓的打假却真假不分,将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左的成果或不能以现有西方科
打假不应伤真,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学术打假与商品打假不是一回事,也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于商品来说,非真即假,打起假来标准明确;但对于科学来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打假的标准也就不好掌握。科学中有已被人们认识了的科学和尚未被认识或尚未被完全认识的潜科学(亦称前科学)之分。对于潜科学来说,打假不慎,往往就容易伤真。现有的科学知识也并非绝对真理,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视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也不能把它当作检验科学真假的标准。另外,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科学认同,西医和中医就分别代表了认识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途径,根本不是简单的此真彼假的问题。科学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待科学真假的态度必须慎之又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打假而不伤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实践。如果你觉得某一学科或成果有伪科学嫌疑,不妨多做点调查研究,拿出研究结果来证伪。那种坐在家里充当科学判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不出错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科学上的是非问题,应当采用学术争鸣的办法来解决,不要随便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一打了之。争鸣的过程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普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理会放出光辉,错误会得以显现,科学会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