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视民间文学为生命

2005-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晋西 我有话说
贾芝民间文学研究家、活动家。1913年生,山西襄汾人。1938年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到延安参加革命
。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贾芝先生是我国民间文学界的老前辈。新中国建立后,党让他去做民间文学的工作,他一做就是大半辈子。贾芝先生属牛,他也真像一头牛,在这块土地上乐此不疲地劳作。1994年,首都民间文学界庆祝贾芝先生从事文艺事业60周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他题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贾芝年轻时曾经是一个诗人,1935年,他与中法大学的同学覃子豪、朱锡侯、沈毅和周麟五人组成泉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水磨集》。在延安,他被艾青称为“布谷鸟诗人”。贾芝与贾植芳是兄弟,陈思和先生曾撰文《殊途同致终有别――记贾芝与贾植芳先生》。

贾芝向往革命,大学毕业后即奔赴延安,党叫干啥就干啥,他做了教员。当年,他跟许多革命烈士的后代――“延安子弟”是师生关系。他拉小提琴,教学生做二胡,给学生写秧歌剧,许多学生都喜欢他。就是现在,每年他都会收到学生们的贺卡与祝福。刚解放时,有人猜想他可能去从政,他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老干部,文化又高,又是革命伟人李大钊的女婿,但他却干起了民间文学。

认识贾芝的人喜欢他的开朗、乐观。“文革”时他被批斗,回家照样吃,照样睡。有一次,他竟然背着“打倒贾芝”的字幅,托着半个西瓜走过大街,回到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想着街上的孩子都追着他吵闹,才恍然大悟,悄悄地笑了。由于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他脑子里一天都想着这个东西,做其他事常常闹出笑话。一次他把取包裹需要的户口本连同准备寄的信,一起丢到信筒里,只好站在一旁等着邮递员取信开箱。还有一次,他到同事家商量工作,走时却把人家上初中女儿的书包背走了……这些“贾芝笑话”,几乎都是贾芝本人讲出来的,讲的时候,孩子一样可爱,还说他的笑话可以编一本《贾芝笑话集》。

由于工作原因,贾芝养成了有信必回,有闻必录的习惯,非常认真。“给乡下老婆让个座”是他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源于陕西的一个农民之口。贾芝认为用“乡下老婆”来比喻民间文学很贴切,而自己半个世纪以来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乡下老婆”争座位,为民间文学鼓与呼。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好,创办《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也好,创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也好,都是这个目的。对基层民间文学工作者,不管是认识与不认识的,凡提出来的要求,贾芝都是有求必应;题词、题写书名也好,看文章写序也好,他都一一很认真地做着,这不是出于礼貌和应酬,而是视为自己本分的工作。

贾芝先生的脾气也有倔犟、固执、不认输的一面,但他的“争吵”都是为了工作。离休后的一天,贾芝先生有事把曾经“争吵”过的人请来,这个人一见面就大声(贾芝先生耳背)说:“老老头找小老头,小老头不敢惹老老头,所以我来了。”把贾芝先生乐得咧嘴大笑,两个人又有说不完的话了。

贾芝先生长期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领导工作,他的理论研究不同于书斋研究,他重实践,具有侧重宏观理论的特点。从他的文章中,不但能看到解放以后中国民间文学工作的几个重要阶段和特点,看到中国民间文学界的几次理论上的摇摆与争鸣,看到新中国民间文艺学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还能借以看到他指导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抢救、出版与研究的盛况。同时,更能看到贾芝先生的倔犟,看到他几十年不断探索,不为时议所动的精神。

在生活方面,贾芝先生是一个自奉甚俭的人。有人曾经给他编过顺口溜,他一点也不生气,还在一次聚会上当众朗读:“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于清贫,他很潇洒,他说钱多钱少一样都会死,这一点是平等的。

贾芝先生做了大半辈子民间文学工作,把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民间文学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近年,他更致力于民间文学的国际交流与海峡两岸的交流,奔波其间。如今,九十二岁高龄的他还搁不下这份情,继续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奉献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