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处置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近年来,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苏州高新产业开发区致力于建设生态园区,创出了一条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
自2001年以来,苏州高新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技兴区和生态立区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区域内企业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向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的新城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新区环保局先后制订了《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2003年12月通过国内专家评审论证。规划将52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05年,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将构建区域企业共生网络,同步建设生态景观、生态旅游和生态社区,初步建成生态型社会;第二阶段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城市园林化、开发园区化、产业生态化、环境自然化”为特征的高新区生态型和循环型社会。综合考虑区域情况,高新区应建成以虚拟生态园区为补充的清洁生产型生态工业园区模式。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必须在单个企业清洁生产和企业内部循环再用的基础上,贯彻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引进补链企业,以实现副产品区域内部消化,尽量减少区域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实行区域之间的融合,使区域外的企业与高新区组成事实上的生态工业系统。明确认识,扎实推进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的理性选择,是化解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要求,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高新区运用多种手段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推行“补链”战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根据现有的产业布局特点,把“工业链”发展成为“生态链”。在6年内投资100亿元,完成四大类别的“补链”,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目前,全区已引进和开工建设“补链”项目15项,完成总投资近20亿元;二是引导企业达标,夯实循环经济微观基础。通过树立典型、走访宣传、开展评比等活动,从“减量”化生产、对废物进行资源再生利用、建立产品的循环体系三方面引导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区内已建有爱普生公司的产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索尼凯美高公司的“绿色合作伙伴”体系等;三是集聚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除了把全区作为虚拟环保园,至今已经引入环保项目140多个,还于去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环保产业园建设。环保产业园定位于“引进一批企业,集聚一个产业,为区域内的其它企业提供环保方面的技术支持,实施废弃物利用再生产,从而构筑完善的循环链”。一年多来,已先后进驻27家环保企业和科研机构,外资投资总额1400万美元,内资达1800万元,去年该园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亿元;四是部署静脉产业,实现循环经济区域性整体联动。全面推动对固体废弃物、废水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成立了以苏州新区环保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去年为200多家企业处理各类固体液体废弃物3900吨,并投资400万元兴建了生产再生塑料的工厂。此外,一批静脉企业,在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中实现了“吃干榨尽”,高磷土公司年产尾矿3万吨全部转化为建筑材料。创新机制保障运行
在生态化园区的建设中,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机制。首先实行以项目会审代替部门拍板的审批机制。对引进重大项目实行环保局、经发局等多个部门的会审制度,环保部门对于污染项目有权“一票否决”;其次要建立以市场运作代替政府包揽的运作机制。对污水处理、燃气供应、废弃物处置等基础设施,运用股权置换等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运作。区内第一污水处理厂先由高新区财政投入兴建,2001年将资产评估后,与自来水厂以股份置换的形式转让给苏高新集团。兴建的环保产业园也完全实行公司化运作,不仅减轻了政府负担,而且有利于长效管理的落实;再次,强化以区域调控代替条线职能的协调机制。全区专门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环保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环境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组织、管理、协调、督查园区的规划建设。此外,区内企业也都建有环境安全卫生委员会;最后,实施以法规权威代替随机处罚的执法机制。于2002年依据苏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下达禁令,关闭全区所有开山采石点,区财政拿出2000万元给予相关补贴。还对95个采石废弃点,投入3亿元进行改造,复垦近2000亩;2004年,又投入1500万元,运用高科技工艺,为残破的山体披上绿草。社会参与齐抓共创
建设城市“绿肺”。2003年,高新区用于绿化的资金达9000万元,已建成20多个开放式城市公园和200多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今年计划绿化150万平方米。还启动了白马涧生态园、何山公园、大白荡公园、沿太湖防护林、树山生态示范村等一批区域性大型生态保护项目。同时,高新区对区内14条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对域内太湖10平方公里围堰予以整治,不仅改善了水环境,还节约了1020万立方土。
开展专题活动。在全区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绿色高新区”系列活动,通过制定活动内容、评比标准、实施措施和奖励办法,调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加强交流合作。目前正与芬兰合作建立中芬环境学校;与日本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中日循环产业与环境经营研讨会”;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充分借鉴生态工业的国际信息和经验。
组建志愿者队伍。来自区内各个单位的环保志愿者,通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对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与生态并进经济与环境双赢
加快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使区内原先产值占70%的电子信息主导产业的产品链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区内导入了汽车配件、环保设备、机床加工产品群,初步建立了工业生态链。13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采购行动,多家企业开展硫酸铜回收技术,各种线路板、IC&电子元器件、电子终端产品、注塑件、包装箱等关联产品在企业间形成工业生态循环。
提升了区域经济科技层次。2003年,全区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高新技术产品33种,全区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228家,被科技部评为先进高新区。
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知名跨国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企业间成为清洁生产和绿色设计、采购的长期互动的伙伴。在区内开工投产的企业中,已有148家通过和正在进行ISO14000认证,占区内企业数一半;有50多家工业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
生产成为企业自觉追求的目标,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的评审。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不少企业出现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能耗反而降低或者基本不变的可喜现象。区内万元GDP能耗从0.5吨标煤降到0.45吨标煤,万元GDP用水量从15吨降到12吨,万元GDP的COD和二氧化硫产生量分别降至3公斤和4.4公斤,万元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均大大低于国家模范城市所规定的限度。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也已初步形成。
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2003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H级标准,保持100%的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停止开山采石、保护沿太湖湿地、建设生态公园、发展绿色社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区的绿化率由去年的32%提升到目前的40%。(作者为苏州高新区环保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