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时下,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已经拉开帷幕,“找工作”将会是未来数月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近日有媒体披露,某高校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填写一份由上级就业主管部门下发的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这种就业方式无须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体制的改革,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向通过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对学校的角色担当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不再大包大揽、指派一切工作岗位;但也不能将学生一下子“轰出校门”,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更不能为了制造“政绩”而贻误学生前程。在当前,学校应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其一,充分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是大学生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联系单位、推销自己,但限于势单力薄,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学校。因而,学校要履行好“中介人”的角色,公正、透明、及时、有效地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组织好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要切实增进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的沟通,尽力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这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所在。
其二,做好心理辅导。大学生择业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会东奔西走、辗转于众多用人单位,会接触不同的人,有的甚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打击,因而,内心的焦躁、忧虑、兴奋、沮丧等情绪会纷至沓来。在此“多事之秋”,学校要多从毕业生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真正做好辅助和引导工作。
从学校到社会,这是每个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一步。此时此刻,高校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因为追求一个简单的就业指标,而忽略其中诸多细致而艰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