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4年12月17日至20日,第三届祖国内地港澳台小学中国语文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在澳门举行。下面一组文章,是与会的祖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教育专家,分别以各自的视角,对四地语文观摩课中所表现出的经验、不足,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中国语文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的思考。
重在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岗
2004年12月20日上午,我有幸在澳门圣德兰学校聆听台北市复兴中小学孙庭玉老师给六年级学生讲授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及其译文。
孙老师先用多媒体课件简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写作《绝句》的时代背景,然后与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并通过六书分类和字形辨别的方法让学生认识“鹂”、“叠”、“镶”、“嵌”等汉字的意义。接着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讨论诗词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讨论诗词中灵活表示“数字”、“颜色”、“景物”、“方向”的词语,讨论诗词的对仗技巧。最后又通过《春望》一诗的欣赏让学生拓展对杜诗的认识。孙老师教态亲切,普通话标准,讲授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多媒体课件使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且制作精良,使我初步领略了台湾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和正在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祖国大陆小学语文阅读课常见的教学模式有“语言感悟型”、“问题导向型”、“语言运用型”、“综合学习型”等几种,一般认为“语言理解型”比较传统,而包括古诗词在内的文学作品比较适宜运用“语言感悟型”。但是台湾的孙老师仍然运用“语言理解型”模式讲课,这是发人深省的。我认为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要突出文化性。由于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和内涵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对诗词的时代背景,词语的含义和对仗技巧,老师的讲解是必要的。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古诗词译成现代汉语让学生随诗词一起学习,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
当前大陆有一些老师在教古诗词时过分强调让学生感悟和积累,却缺少必要的讲解。但是小学生受生活阅历的局限,对古诗词的内涵要理解得很深很透是不可能的;再说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老师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只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就行。我认为将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得恰到好处,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秘诀。我想今后要继续加强“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观摩交流,以促进祖国各地语文教学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从一节语文课看教师的引领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高恒利
在澳门,使用国语进行语文教学的学校绝大多数用粤语。为了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一些学校正努力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普通话的尝试。在第三届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小学中国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澳门巴波沙中葡小学吴家慧老师用普通话上的“细说澳门的名字”一课,就是这项尝试的成果。
“细说澳门的名字”一课从历史、地理及民间信仰的角度对澳门为什么又称为“镜海”、“?镜”、“濠江”、“莲峰”、“莲岛”、“马交”进行了分析,这一过程全部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的。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教师的引领一直体现在始终强调学生关注文本、强调读书、强调思考、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我认为,这几个强调是很重要的。阅读教学,一是学生读书,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由合作,探究式的,也可以是有效的接受式的,两者相辅相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防止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及思考;又要防止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用不恰当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的倾向。要做到“师训生练”,从语言入手,进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语文课上成求真务实的语文课。
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细说”,对课文进行阐释,引导学生的思路:割?的老照片,地图上状如莲花茎的沙堤,妈阁庙的传说……无不使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活动始终围绕“细说”这一主线,使学生明白澳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同时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较好地体现了在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主题鲜明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内地语文教师给我们的启示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汤浩坚
2004年12月19日,浙江省温州市的胡君校长和广西南宁市的李肖莉老师在第三届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小学中国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于澳门圣德兰小学和青州学校分别进行了一节展示课。下文我会从香港的经验出发,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两方面,讨论这次观摩交流会带给我门的启示。
“评估”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元素,要审视学生是否达标,教案内必须有明确的评估活动配合不同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教师才能视学生的表现,调适策略,确保学生在课堂完结后能够达标。两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活动,例如答问、朗读与讨论等以考查学生的进度。如果两地教师能够明确地在教案中说明哪些学习活动具有评估作用,跟哪些学习目标配合,相信会提升教案的效能。西方国家已普遍接受“评估促进学习”的理念,并已把评估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在一个课节中,某些学习活动往往会配合教案的某些“学习目标”,并具有评估作用。这些活动可以在课堂任何时间进行,不必在课节完成后才进行。
内地教师会在教案中说明“教学难点”,这是值得香港教师学习的。西方的“变易学习理论”特别强调让学生掌握关键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如果这些“教学难点”能和“学习目标”与“评估活动”互相配合,学生的学习效能必定能够全面提升。如何让学生掌握关键特点?这是一个具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各施各法,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比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冲击,建构知识、能力和态度。
香港流行单元教学,一个单元一般是由几个小课题组成,每个小课题由若干课节构成;因此香港教师多根据不同课节在单元中的功能,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编写教案。时间运用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控制不当会影响整个单元的进度。在教案中加上活动时间,有助教师控制进程。当然,这些活动时限往往只是一种提示或参考,但是却可以帮助教师按计划完成任务。在教学示范时,两位内地教师存在时间控制的问题,如果在教案上加上活动时间,也许可以让他们的教学更完美。
一般来说,内地教师在教学时声情并茂,语言感染力较强,香港教师在教学时则注重多向学生交流,互动性较强。内地教师的中文水平比香港教师高,能够吃透教材与尽用教材;香港教师的信息科技能力则较内地教师高,多媒体教具也较丰富。总而言之,内地教师和香港教师的教学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学习。
香港语文课观感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刘汉初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小学教育的新利器,但我以为语文教学牵涉到思想性和感受性时,必须仰赖较多的心灵作用力,这时计算机的帮助其实是很有限的。我很高兴看到香港的贝雪菁和凌琳两位老师,流畅地运用计算机带起学习的气氛和兴趣,却又时时不忘语文的思与感之元素,总在恰当的时刻跳离计算机制约而回归语文的本质,使她们的教学充满了优质的思辨气息和感情力量,她们的确是在使用现代科技,而不是在适应现代科技。因而,我认为这两个案例十分值得太过倚靠计算机教学的人作为参考。
香港贝雪菁老师有一个很特别的教学媒体,她在屏幕中不时展现一只名叫“小必”的兔子,借由它的身体部位和生活动态,把课文《小兔子》引入深富临场感的情境,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这只活生生的小兔子,对于课文《小兔子》一下子就亲切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溢着兴奋之情。贝老师的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先以灵活方式带起情境感受,再引入概念认知,最后才是符号学习。她的教学明显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贴近学童的生活经验和联想运作,经由切身体会的亲和感以酝酿主动学习的兴味,在后两个阶段中,也常穿插安放情境感受的触媒,这在低年级的教学无疑是高明的技巧。贝老师事后告诉我,“小必”的确是她的宠物,她常常和班上小朋友谈论“小必”的成长。我认为这是一种活用的情境教学,而且很能陶冶学童的爱心。
凌琳老师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她完全?掉传统的讲解教学,一上课先行唤起学生对其他唐诗的记忆,以酝酿诗歌学习的气氛,再利用屏幕展示的山水图像,引发对诗中情境的联想,并以步步为营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带着学生设想诗中各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态与感情内涵。课间常常插入朗诵和歌唱,一方面引起兴趣,一方面指导声情感受。最后的分组讨论,要各组想出体会这首诗的不同方法,学生自行设计了吟诵、歌唱、戏剧等等表现,把课堂组织得很是热闹。凌老师以充满能动性的教学技巧,使学生维持着犹如活水的感知动力,随着她的点拨,兴味盎然地尝试剖析一首艰难的诗篇。即以学习过程的本身而论,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一次香港来的示范教师,是从二十几位应征者中选拔出来的,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非常用心,两位老师的表现也异常杰出。近十多年来,香港语文教育学界在教学方法的探讨和试验方面,投注了极大的心力,我可以感受到香港同道们对语文教材教法的强烈焦虑感。我不能确定香港像贝、凌这样的老师有多少,但却可以理解她们是极珍贵的种子,而这样的种子应该不在少数,但愿香港能充分发掘任用,依此成长蔓延开去,香港的语文教育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