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滇池治理需要系统方法

2005-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科 我有话说


图为刘永定研究员在滇池采集蓝藻水华样品。

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这些年来,中央、云南省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治理

滇池,各路“神仙”也各显神通,都来为滇池号了脉。遗憾的是,滇池治理情况一直令人不满意,滇池至今还在“重病”中。不久前,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牵头负责实施的“滇池蓝藻水华污染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示范工程,通过了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课题组提出的“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技术”得到了陈宜瑜、刘鸿亮、夏德全院士和曲久辉、金相灿、屠清瑛等国内一批水环境专家的肯定。笔者近日走访了该课题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

刘永定认为:“严重的蓝藻水华是可以控制的。滇池治理需要系统方法。‘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技术’是一套以水华蓝藻环境生物学和富营养型湖泊稳态转换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技术。它已经把复杂的水文、气象和湖沼学条件考虑进去,将控藻技术的运用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联系起来。”

滇池治理难在哪里

很多人不禁问道:为什么差不多同时开始治理的太湖、巢湖的治理效果会明显好于滇池?

刘永定解释说,滇池地质、地貌条件非常特殊,这为治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滇池是一个老年性高原断层陷落湖泊,处于昆明城区下游的缺水地区,水体交换十分缓慢,一般需要4至5年才能换水一次,而同属国家重点治理湖泊的太湖和巢湖的水交换要比滇池快得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氮、磷、COD(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涌入滇池,湖泊极度富营养化,打破了生态平衡,滇池也由此染上了“重病”。

刘永定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滇池湖水污染进一步加重。蓝藻水华(即当地渔民所说的“海油”)连年暴发,每到夏秋之际,大量的蓝藻被常年盛行的主导风向――西南风推聚到北部,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亮的厚膜,“海油”之称名副其实。“海油”隔断水面的气体交换,阻断光能透入水下,导致水草和水生动物死亡,沉积层厌氧条件加剧,长年的蓝藻水华造成滇池整个系统的严重损害;同时,有些蓝藻还产生毒素,损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蓝藻死亡后分解产物形成腥臭难闻的气味,也污染水质、污染着我们生活的空间。

据介绍,刘永定的课题组选取的试验区位于滇池环北部湖湾,面积达6.01平方公里。这里的蓝藻水华暴发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严重水华蓝藻发生湖区之一,具有密度高 达30亿细胞/升 、时间长 几乎周年发生 、产毒和优势种特别突出的特点,是一块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的地方。

什么是“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技术”

刘永定说,“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技术”就是从蓝藻生物本身的生长繁衍规律和支持其生长繁衍的外部条件出发,截断其不断增长的综合技术。单单把可见的现存水华蓝藻处理掉是不够的,必须控制水华蓝藻不断生长繁衍的能力。具体运用是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的滤食性生物控藻、水生植被恢复和机械除藻等措施并形成合力,以此控制“海油”的生产力,降低蓝藻生物量,最终达到在试验区范围内基本清除“海油”污染,改善水体环境之目的。

据了解,该课题历时4年2个月,共完成了18个子专题24项研究任务,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以湖泊污染治理为目标的实验湖沼学试验研究工作。课题组完成了控藻型水产养殖技术、湖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和蓝藻水华生物的机械清除技术等研究任务,并建立了8项示范工程。

刘永定举例说,作为子课题的“生物控制蓝藻水华”(海油)技术,就是利用鲢(白鲢)、鳙(花鳙)鱼喜欢吃藻类的食性,来专门大量吞吃蓝藻,达到有效控制蓝藻繁殖、再生的目的。科研人员在工程示范区内放养了几百吨的鲢、鳙鱼种,这些鱼种长大后(五公两以上)就能大量地吞吃蓝藻。另外,除在围栏内放养鲢、鳙鱼外,还大量种植多种水草,养殖螺、蚌等底栖动物,分离和扩增溶藻细菌,恢复和建立一个较为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

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

刘永定说,课题在工程层次上对规定指标的体现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滇池在排污上还没有做到有效控制。

“治理滇池需要系统方法,要从整个滇池流域着眼开展治理工作。”刘永定说,在控藻方针上,滇池“海油”污染控制的方针要切实实行截污和生态修复并重。从滇池生态系统来说,要从依靠光能自养生长的水生高等植物和浮游植物(藻类)这类初级生产者入手实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多层面加强水生植被恢复。建议这一控藻方针能够在滇池治理规划和计划中得到明确体现。

控藻措施方面,刘永定则建议,实施全湖控藻方案。他认为,湖泊从自然属性看,是特殊的国土。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迄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却仍然不可以人力取代的。湖泊的载体是水,不是可以斑块化的土壤,很大程度上与其流体性质息息相关。流场的存在,不论其大小都会使藻华现象不可孤立地与湖泊整个系统相连,只有系统地,在全湖控制的层面上整治湖泊水环境,才能达到终极的具有稳定效果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