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过媚俗看实质

2005-0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衍诗 我有话说
被人们深恶痛绝的一些媒体的媚俗之风,在遭到社会的同声谴责、收敛一时之后,近期又在某些地方死灰复燃。有的报纸整版整版地炒明星的绯闻、趣事,有的杂志整页整页地刊登裸露的美女照片,有的甚至连起码的职业道德都不顾,捕风捉影地编造所谓“八卦”新闻,欺骗读者,损人名誉,内容庸俗,格调低下,严重损害媒体的声誉,毒化社会空
气,污染人们心灵。媚俗何以成了某些媒体屡治不愈的顽疾?

媚俗的实质是以危害社会的手段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创办报纸2119种,各类期刊9074种。报刊的繁荣一方面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方面也空前地加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多数报刊是通过“三贴近”,改进报道,提高质量,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进而增加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好地统一起来。但极个别报纸、杂志经不住市场的严峻考验,在剧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扭曲变形,背离办刊宗旨,不顾报格刊格,靠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换取发行,牟取私利。

媚俗的根源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丧失。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靠的是隐存在社会各个层面的责任链。每一个社会成员既是这种责任链的受益者,同时也应是这种责任链的组成者。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干部、知识分子,都应怀着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通过自己尽职尽责地工作,保证自己那段责任链的延续不断。比如,是农民,就要种好地,是工人,就要做好工,是老师,就应该教好学生,是干部,就要对党和人民尽到责任。只有社会方方面面的角色都担负起自己那份职责,尽到自己那份责任,社会才能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和谐吉祥,运转畅通。而那些媚俗报刊,他们眼里只有市场,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格调不管高低,新闻不管真假,效果不管好坏,只要能换来一时的自身利益,就大登特登。这种行为是严重丧失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媚俗的后果,是贻害社会,恶化风俗,污染心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人们提供优秀精神食粮作为第一追求,把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丧失责任,靠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是虚假东西吸引“眼球”,换取一时一己之利。那样做,不仅害人,也将害己,最终会被读者唾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