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导致心血管病发病的几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等在我国各地区都呈现明显增长势态,预计21世纪心血管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威胁还将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冠心病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约130万,脑卒中约400万;全国现
心血管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多年积累、逐步进展以及没有单一有效预防措施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有效防治的复杂性以及“防”和“治”的不可分割性。为此,卫生部于2003年建立了国家级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以实现向社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心血管病防治一体化服务和终身服务,并不断研究、开发该领域的新的适宜技术。中心的职能是受卫生部委托,研究、发展、制定和规范我国心血管病防治领域适宜、有效的政策、信息、方法、技术及行业标准;探索“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一体、全程管理、终身服务”的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并开发相应的、适合向全国推广的技术;构建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推广、辐射适宜有效的防治技术,推动全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培养心血管病防治的专业人才;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
这种新的防治体系的建立,打破了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有的基本上分为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体系:即由各级医院组成的治病体系和由各级卫生防疫站(现改为疾病控制中心)组成的防病体系。前者提供的是高度个体化的服务,后者提供的则是高度群体化的服务。由于防治分离,一方面占人群70%以上的“危险状态人群”,即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吸烟、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既得不到医疗体系的关注,也不能从疾控体系得到应有的个体化服务,处于“两不管”的境地,而这一人群恰是开展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即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对于已患病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的二级预防(遏止心梗、脑卒中等终点事件)工作,在原有的只治不防的应急性医疗体系下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落实。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更加适应心血管病的防治需求,有效应对不断上升的心血管病带来的巨大挑战,推进全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中心设有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几乎拥有全国所有的著名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方面的权威专家,主要负责政策咨询、学术把关、技术提供、项目论证、课题牵头、指南制定等。该中心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利用“智囊团”研究形成指导全国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技术方案等,同时依托卫生部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全国形成技术网络,把科学的心血管病防治方案推广到最基层的社区和乡村。
中心的成立,加速了心血管病防治一体化的进程。在中心成立后不久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强调,心血管病绝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是征服心血管病的首要手段。很多国家已经在心血管病预防控制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各国的经验证明,对主要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能够成功预防75%的心血管病发生。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60%以上。
最近,卫生部“百万高血压健康行动”计划正式启动。由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将对1万至2万名基层(社区)医生进行高血压防治规范化技术培训,并通过他们对100万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预期使接受管理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30%~50%。此外,“全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10年教育计划”等也在紧锣密鼓地酝酿。
中心今后将把预防做到服务层面上,从而突破“治病救人”这一医疗传统定位,建立心血管病“防治一体”的平台,为社会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