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教学和研究都是以儒学为主线而展开的,这里面既有儒学独占两千年思想领域的话语权的历史原因,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现实中产生的思维惯性使然。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儒学几乎成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另一个主干的道家学说却长期未能
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判断有两个:一个是“儒道互补”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多元互补哲学”;另一个是“道家根基”说,认为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这棵大树的“树根”。应该说,前一个判断正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见解,至于后一个判断,在读过该书“前言”中关于判断道家哲学的历史地位的“四点原则”之后,笔者认为这一判断的理由已经是足够充分了。《道家与中国哲学》可以说就是在这两个基本判断主导下写成的一部《中国哲学史》,尽管为了贯彻这两个基本判断,该书在某些部分或细节上难免会由于史料的不足而出现论证上的困难,但其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研究领域的关系,笔者特别注意了该书的第一卷“先秦卷”,认为该卷在如下方面对先秦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第一,作者一改以往先秦哲学史的一贯写法,坚持将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第二,关注到老子学说向北方传播的问题,勾勒出杨朱、文子、范蠡、环渊的发展线索。第三,梳理出老子之后的道家在先秦时期发展的两个路向:其一是杨朱、列子和庄子,这一派的特点是发挥了老子的形上本体论,并由修道、体道而转向养生和养性之学;其二是文子、范蠡到《黄老帛书》和稷下道家,这一派发展了老子学说中的辩证思维和救世之弊的一面,实现了早期道家向现实政治的转向。第四,重点论述了道家学说对各家各派的影响,所论涵盖了儒家的孔、孟、荀、《易传》、《学》、《庸》,法家的商、韩,兵家的孙子,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墨家、阴阳家,以及杂家的《吕氏春秋》,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证着力最多,使其“道家根基”说在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关于道家思想对各家各派的渗透和影响,作者把重点放在了道家的“哲学”上,即宇宙论、本体论、思维方式等形上之学以及认识论、辩证法等方面,这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道家与中国哲学》(全六卷)孙以楷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