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受人关注,原因是其有关数据“直指人心”。报上如此公布道:“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
这是事实吗
其实,再广义地去看,包括听广播,听MP3,都可算是阅读。传媒工作者亦应从这样的“算法”中摸索其走势,找到其规律,拿出其对策,进而壮大其自身。比如,这几年新闻出版界就十分注意多种媒体的信息共享与共同开发,像出书的同时配盘,报上的好文章结集出书,平面媒体的好作品搬上荧屏、拿到广播中去,如此等等,都是“阅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变化新形式,都是新闻出版界在新的历史时期乃至“全球语境”之下对于“阅读”的新开拓,值得充分肯定并不断总结经验。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十分遗憾和十分清醒地看到,如今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我们这些年的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浅阅读”和“快餐化”已渐成风气!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读图”者,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画书,而是指多上插图的文字图书,现在有的几乎是文图各占半壁江山了。“速读”者,主要形式是“缩读”,即将天下名著“瘦身”,删砍减杀。“时尚阅读”者,是指时下的“流行书畅销书炒作”,将商业化推销手段运用到图书营销中来,制造大众“读点”。客观地说,以上三者,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价值,不可偏废。但其中的问题又深藏其中,乃至“深入成灾”了,这是令人可怕的。
怕的是“每月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怕的是“有读书习惯者”越来越少,怕的是“书虫”成为稀有物种或濒危物种!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书的阅读,与上文提及的各种“阅读”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即,它是很“深”很“深”的思想库和文化库。自然科学典籍,传递的是深刻的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典籍,承载的是深刻的人文社科思想和道理;即使是“轻松”的文学典籍,让人潜移默化的,是越过迷人的情节后面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现在可好,居然一股脑地“缩水”,一个劲儿地“图释”,有的还“一点儿正经也没有”地去“戏说”。一句话,让书的阅读也滑向浮浅的一路。浅若横行,深何以处?现状是,有些青少年,肚子里多的是“电子游戏”,多的是“缩过水”的“经典”,多的是有图画无文化的玩艺。长此以往,“阅读”安在哉?
有人会说,此乃“潮流”,不要阻挡。非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读书。英国政府曾创造性地将读书周延长为阅读年――从1998年9月到1999年8月;日本文部省也曾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美联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以来,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推动实施。注意,这里的阅读,皆为读书――“深阅读”也!“朝中”如此,“在野”者也是一样,西方民间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人们“关掉一周(一月)电视”,静下心来坐到书桌前,深阅读,深呼吸……
我国是文明古国,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要改变我国目前的这种“阅读倾向”,改变这种让人难堪的窘境,必须高度重视,重在建设。我们要拿出措施,扎实些,多出好书,创造条件,引导“全民阅读”,酿造读书氛围,努力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