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的萌生及其环境背景

2005-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子今 我有话说

近年来,环境史、生态史的研究渐受重视。马新、齐涛合著的《中国远古社会史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史论》)就是从生态环境的新视角、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考察远古社会实态的成功之作。

在距今3万年到1万年的大理冰期的扩张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植被分界线大幅度南移。《史论》作

者指出,正是“在这个恶劣的‘苦寒’年代”,文明开始萌生。“大理冰期的冰雪和冻土之下覆盖着现代人类与人类文明由来的全部奥秘”,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源头就在这冰封的岁月中”。这显然是一种新识见,很可能也是高明的识见。

《史论》作者认为,随着远古人类的迁徙,北太平洋沿岸和南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两大环形交流带。中国出现了几个基本文化区,而新石器文化开始在东部地区兴起。作者以“在1.5万年前末次冰期最盛期结束以后,东中国海海面开始回升”作为洪水传说的解释,并指出大禹治水的时代正相当于8000年前的相对高温期。作者认为,海平面上升导致大陆架沧海桑田的变化,“意味着东方初始农耕文明区的覆亡”。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想,并且和“中国大陆的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缺环”、“在山顶洞文化等旧石器晚期遗存和中国北方早期新石器遗存之间,至少有5000年的时间距离,这段时期内考古资料的缺失是很严重的”这样一种认识形成了某种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自成一说。

《史论》作者关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与远古经济的发展的研究成果,也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综合研究的比较好的范例。其中有关“大暖期中段的自然生态”与“农业文明的扩散”的分析,有关“气候变迁与经济生活的精致化”的分析,都有精彩的论断。作者认为,“乡村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点,乡村社会中的村落、家族和家庭则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合。”不过,“远古聚落与后世村落相去甚远。聚落只是人们定居生活后形成的第一种聚居形态,其归宿是分化为城邑和村落。家族和家庭都萌生于聚落时代,尤其家族更是中国远古社会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组合。聚落内的社会分工与贫富分化、聚落权力的递延,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阶级的出现既晚于此,又衍生于此。”书中专有三章论述聚落形态的历史变化,分析十分细致。作者多年来从事秦汉魏晋隋唐时期的乡村社会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远古社会聚落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后来乡村社会研究的探源工作,作者相关的学术积累,在这里也发挥出了优势。

从事《史论》这样一个立意甚新的研究课题,并且以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胸怀,采纳考古学者、古人类学者、古地理学者以及地质学者、海洋学者、气候学者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式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创新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