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兴在《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撰文认为,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
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制度
刘芳、李慧明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撰文认为,循环型社会就是通过转变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抑制自然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负荷,从而达到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环境正义是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法律价值。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制度特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共生性、政府协调性和义务本位为特点,以循环经济法为核心内容。我国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设计应当首先从制定《循环型社会促进基本法》开始。
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
袁贵仁在《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价值是指事物的意义,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样的事物是有意义的看法、观点、态度。研究价值观,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关系表明,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本前提。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汪信砚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世界现代化进程迄今已经经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先后有三批国家被卷入其中。其中,只有第一批国家的现代化属于地道的内源型现代化,它是西欧社会独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第二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与第一批国家已有很大的差别,它们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对于第三批国家来说,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已变得空前地棘手,因为它们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一系列“迟发效应”。面对这样一些“迟发效应”,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的起飞,都必须在全力推进现代化的同时牢固地保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稳定。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潘泽泉在《天府新论》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去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造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变迁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后现代理论。
汉语俗字新考
张涌泉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宋代以后的一些字典辞书,诸如《龙龛手镜》、《四声篇海》、《字汇》、《字汇补》、《康熙字典》,以及今人编的《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都收载了大量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以及与正字关系不明的疑难俗字。由于种种原因,汉语俗字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所以上述字典中的这些疑难俗字也很少有人问津。这种情况不但对载有这些疑难俗字的古籍的解读带来了困难,也对现代大型字典编纂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在《汉语俗字丛考》的基础上,依据敦煌出土文献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中的二十多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辨,并纠正了旧辞书辨释方面的一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