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穆青(图)

2005-0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严平 我有话说

那是黎明的一刻,《穆青传》最后一个字终于落下了。望着窗外微微泛白的天空,我就像一个跋涉日久的登山者,为胸怀间所收获的这片从未如此深切领略过的世界久久地感动。

记得刚接手传

记写作时,我忐忑不安,近乎一种胆怯。是新华社上上下下的鼓励和期望让我最终蓄积起力量。至今忘不了一句话:“穆青不是一个呆板的做官者,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你只要走进去,就会有收获!”

于是,在那个酷暑逼人、“非典”肆虐的夏天,我上路了。

一个人的历史,归结到底是一段或长或短的心灵旅程。作为一个记者,我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体味过种种的心灵世界。现在,面对素来敬仰的老社长、老前辈穆青,我渴望探寻的一个最大目标是:在他的胸膛间跳动着的究竟是一颗怎样的心?

我走进了穆青的家,看到了坐在阳光下的这位老人。他已经82岁,病魔缠身,眼下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段时光。他微笑着,神态间有一种阅尽沧桑的雍容,另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淳朴。我在心里轻轻地叫了一声:“穆老头儿……”

仅仅是在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与其说是来采访他,不如说是来感受他。病魔已经夺去了他的健康,但他的精神依然生发着强烈的光彩。

“如果请您给自己的一生画幅像,那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

老人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脸上浮现出愧疚的表情,最后声音颤抖地说道:“很糟糕,我欠债欠得太多了,还有那么多非常可亲可爱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我没有写出来!我……”他哽咽了,满眼泪水。

望着老人,我怔怔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在很多人已经不会流泪的今天,这位82岁老人发自内心的对人民负疚的泪水让我感到震撼。“走进去吧,这就是你要寻找的。”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走进去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心灵撞击……

老人忘不了战争岁月那些为帮助八路军而牺牲的老百姓,他抹着泪不断地念叨:“多么好的人民啊!”

老人忘不了与老战友冯健、周原一起踏上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他感叹:“焦裕禄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老人忘不了周总理去世时,姚文元恶意删掉新华社稿子中对总理怀念的词句,他再次愤而怒骂:“真可恨,这个地地道道的文痞!”

老人忘不了拨乱反正时期,新华社一次又一次的勇敢“闯关”,他笑了,笑得豪迈,笑得幸福!

我深深地陶醉在这位饱览历史风云的新闻老战士的情感世界中。同时,我再一次感到了不安。这种不安就像是一个淘金者面对一座富矿,惭愧于自己力量的渺小。然而富矿的魅力强烈地诱惑着我,我只有加倍鼓足全力去挖掘。

接下去的日子,我采访了新华社及新闻界一大批与穆青相识相知的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他们的回忆丰满了我的触角。我和陈二厚、范光华、雒应良同志去了河南的杞县、兰考、周口、扶沟、辉县、林州,在这片哺育了穆青生命的中原大地上,我第一次深切地体味了根与泥土的感情。我同穆青的夫人续磊及儿子、姐妹、侄女倾心相谈,我触摸到了这位老人最细微的脉律,那是与他的心的跳动紧紧相连的啊!攀登是艰辛的。但对于攀登者来说,激情源于不断领略到的一片又一片新的世界。当“穆青”这个名字在我心里从一个仅仅是光环的形象而变为一个可触可感的大写的“人”时,那种探求欲则愈发强烈,我渴望与老人有更多的见面……

然而,我竟是再也见不到他了。从第一次走进他的家,仅仅5个月之后,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他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随着告别的人流来到老人的灵前,将一束正在盛开的淡黄色的菊花轻轻地放在了他的身边。这一刻,我幻想着在另外一个世界有灵魂的对话。这种幻想紧紧缠绕着我,以至于在那段日子里竟几次于梦中看到他的身影。

攀登仍在继续,我不会停下脚步的。虽然老人已经逝去,但我知道,他已经给予我千山万壑!

感谢穆青的家人,在哀伤未消的时刻,他们让我读到了穆青生前记下的十几本日记。日日夜夜,捧读着这些日记就像捧读着一颗心。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形容读完这些日记的感受,但我确信一点:在这些跨越十几年、几十万字的“心灵独语”中,我最终懂得了生为穆青的这个人,他无论欢乐还是痛苦,无论愤怒还是沉默,所有这些情感的律动,在他的心中击奏出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爱!

――他爱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他爱自己历经苦难和光荣的祖国;他爱哺育了他一生的勤劳善良的人民;他爱毕生为之贡献的党的新闻事业;他爱他的同志;爱他的亲人;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爱,是这个人的心魂。

穆青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我终于走了进去。我感受到了他的大风大浪,也感受到了他的和风细雨;我感受到了他的长江大川,也感受到了他的花草小溪;这片世界里有雄壮的英雄乐章,也有隽永的无字歌;有绚烂夺目的光彩,也有瑕不掩瑜的缺失……我跟随着这片世界去欢笑、悲伤、愤怒、高歌,我跟随着这片世界去生去死,我的灵魂在这片世界中激荡!

在又一个新年到来之际,我终于从一段历史和一个人中走出。我深知,对于中国新闻界的旗帜――穆青,我的心力有着很多未能到达的世界。只是,回首走过的路,终将一生去珍藏!

(作者张严平为新华社记者)


穆青手迹。


2002年4月,在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乡亲们带来熟鸡蛋欢迎老朋友穆青。
均选自《穆青传》

《穆青传》张严平著新华出版社

范敬宜给《穆青传》作者的信

严平同志:

您好!

我认真地、从头到尾地读完了《穆青传》,感到特别兴奋。在当前林林总总的人物传记中,我毫不夸大地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一部。

当您告诉我,您接受了撰写穆青传的任务,我真有点担心。像穆青同志这样的人物,要写好实在太难了。一、他是新闻界泰斗式的人物,而且他的事迹,过去广为传颂,了解他的人太多了,很难再写出新鲜感;二、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多姿,而且时间跨度很大,横跨了至少四个时代,极难概括;三、对他的评价,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很难被所有的人认同,“度”很难把握;四、他涉猎的领域很广,层次很高,有许多事情鲜为人知,而他平时谈自己很少;五、任务很急,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巨著,有很大的难度。没有想到,您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我很难想象您是怎样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的。对此,我除了对您表示衷心的敬佩外,实在难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了。

我觉得,这部《穆青传》最大的特点是:

一、真实地反映了穆青同志可歌可泣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没有虚构,没有“合理想象”,尽可能地做到了事事有据。在当前传记文学虚构、造假、拔高成风的情况下,这部《穆青传》的严肃写作态度,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开创了新风。

二、对穆青同志的功过是非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拔高,也不回避矛盾,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穆青。这对目前传记写作中“非白即黑”、“非是即非”、“非好即坏”的倾向,是一种有力的冲击。这样做既需要有勇气,也需要有智慧。

三、整个传记的文风朴实无华,既生动感人,又了无雕饰。总之,这部《穆青传》做到了可信、可读、可亲。它是当前传记文学中的上品。

我衷心祝贺您的成功,衷心祝愿这部作品将会得到广泛的好评,并对所有新闻工作者起到极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我在读它时对个别文字上的欠妥之处作了校正,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撰安

范敬宜
2004.11.3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