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瑞斯在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摄影:王廷英
1月22晚,中国交响乐团在音乐厅演出了一场全部是伯恩斯坦音乐剧作品的音乐会:《在城镇》中的三首舞曲、《
“只要你往那里一站,就什么都有了。”这是莫里斯・皮瑞斯当年作为伯恩斯坦的助理,第一次执棒纽约爱乐乐团时,伯恩斯坦在背后为他“打气”时说的。今晚,鹤发童颜、伟岸挺拔的皮瑞斯一上场,往那里一站,真是什么都有了。皮瑞斯在1961年与小泽征尔一同被伯恩斯坦挑中,成为他的助理指挥。后来,他与美国爵士乐巨匠埃灵顿邂逅,燃起了对爵士乐的热情,由此,他开辟了独特的“两栖”艺术事业。多年来,他既指挥古典交响乐,又在美国交响乐与爵士乐的交融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奉献。
皮瑞斯带领国交演出的这场音乐会,集中地体现了伯恩斯坦的音乐创作风格。伯恩斯坦的这些音乐在脱去了德奥音乐紧身衣的同时,注入了美国音乐的灵魂,这就是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与格什温的交响化的爵士乐不同,伯恩斯坦的音乐是爵士化的交响乐。《在城镇》中的三首舞曲和《西区故事》交响舞曲中,爵士的和摇摆的律动贯穿首尾;复合的节奏、交叉的重音、无休无止的切分、变异的调性、近乎表现主义的和声色彩,形成了时而幽默时而放荡的音乐性格。爵士乐是从舞厅舞曲发展而来的,因此,伯恩斯坦的这些音乐,需要参与的人们――演奏者、指挥家,甚至观众,都要有舞动着的灵魂。我们看到皮瑞斯不只是手臂在打大拍子,更是浑身的每个关节都在打着小拍子,激情之处他还跳动起来,但又总是在恰如其分的古典的框架之内。国交的乐手们被皮瑞斯的“魔术”激励起来,每一个音符都注入了热情和灵动,那些飘忽即逝的短句就像纽约夜晚街景中闪烁的霓虹灯,被尽情展现出来。
皮瑞斯对音乐和乐队的掌控是演出成功的保证。他在所有的“节骨眼”上,都收放自如,合理地设定速度,对配器织体的“肌理”了如指掌。在他的指导下,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准确性、融合度和靓丽的音色体现出高水准的艺术素养。其他声部,在如此复杂的音乐架构中,也都不时精彩一把:首席小提琴的独奏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第一方阵”的重奏,撩人心弦;小号、长笛的独奏可圈可点;圆号的独奏“教科书”般地完美;架子鼓的演奏堪称“爵士节奏经典”,这些均令人难忘。
下半场是由皮瑞斯选编的《康迪德》组曲。这部音乐剧是伯恩斯坦根据法国文豪伏尔泰的同名哲理小说改编的,演出形式是以是带朗诵的清唱音乐剧组曲完成的。天才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还融入了宗教音乐、法国音乐、维也纳圆舞曲等诸多元素。国交合唱团出场担任合唱,在第二段赞美诗“一切尽善尽美”中,合唱团唱得音色纯净,音准稳定,圣洁无比,展现了他们的扎实基本功。扮演演唱剧中女主人公菊内贡的女高音尤泓斐,善于捕捉到人物情绪起伏的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爱情与金钱的选择所困扰的悲喜剧式的人物形象。尤泓斐能随音乐和戏剧的需要,合理地分配声与情的比例,调整声音的位置,无论是唱是演,都充满激情和美感。
当皮瑞斯的双手在空中将音乐止住后,我感到皮瑞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使我们看到了伯恩斯坦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