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菊花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1937年出生,祖籍安徽,现居武汉,是新中国第一个在世界
杂技比赛中获金奖的杂技演员,被誉为“顶碗皇后”和“杂技皇后”。现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小时候,夏菊花最盼的就是能吃一大碗饭。
那时的她,真饿。因为家里穷,她经常吃不饱肚子。有一年,菊花的父亲向一个远房婶奶奶借了100元钱,年终却无力还债,婶奶奶二话没说,便将菊花家里所有能用的东西――连烧饭的锅都全部拿走了。贫穷,甚至让菊花全家丧失了说“穷得揭不开锅”的资格。
于是,装着米饭的碗,经常在夏菊花的梦中出现。
为了让女儿告别饥寒交迫的生活,能有一碗饭吃,5岁那年,菊花被父亲送给夏家马戏团班主夏群做“押子”(即养女。因为夏群婚后的两个小孩先后夭折,所以按照旧时迷信,要收养一个女孩做“押子”,以引出夏群嫡亲的后人)。直到这时,夏菊花才改姓夏(她原本叫徐菊花,亲生父亲叫徐造钱)。然而,温饱的“碗”虽然有了着落,夏菊花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两年后,7岁的夏菊花成为夏家马戏团里一个耍杂的小艺人。那时的马戏艺人,像戏子一样被人看不起,过着闯荡江湖、疲于奔命的生活。小小夏菊花,由此饱尝了世间的沧桑与人情冷暖。
一个饭碗,就这样改变了夏菊花的命运。
解放后,夏菊花告别旧时艺人的生活,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杂技演员。就在这时,另一个碗进入了她的生活。
1952年,武汉艺人踊跃报名参加赴朝慰问志愿军的义演,夏菊花也毛遂自荐,然而在名单送审时,她却被刷下来了,理由是她没有“独立演出的看家节目”。菊花委屈得流下了眼泪,从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练成一门绝技。练什么呢?经过再三考虑,她选择了“顶碗”。
“顶碗”是杂技艺术的一个传统项目。但千百年来,顶碗的演出是男人的专利,而且动作简单,除了顶,便是跑,十分单调。夏菊花想,女演员练顶碗,如果能在“柔”字上下工夫,练出一些优美的造型,那不是推陈出新吗?于是,她开始了新中国女子顶碗第一人的大胆尝试。
夏菊花从杂货店买来各式各样的瓷碗,闭门不出。她先用砖头代替瓷碗顶在头上,坐着顶,站着顶,连吃饭的时候头上都顶着砖,时间一长,头上压砖的地方压出了一个“门子”。接下来,她又将瓷碗顶在“门子”上,一次,两次……一个,两个……并随之不断变换和创造新的姿势……那段时间,夏菊花练顶碗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在睡梦中被某一个动作设计惊醒,她也赶快爬起来,把碗顶在头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苦练,夏菊花成功了!
后来,夏菊花顶碗的动作设计,经过不断完善,正式定名为“顶碗”。它首先在武汉演出,继而走向全国,然后又走向欧洲、美洲、非洲……每到一处,都引起巨大的轰动,也让她多次摘取了世界杂技大赛的桂冠。夏菊花由此声名远播,被誉为“顶碗皇后”。
一个“顶碗”,让夏菊花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多年以后,年纪大了,夏菊花从舞台一线退下来了,深孚众望的她当上了文化部门的领导。鉴于公认的艺术成就,她多次应邀担任国际杂技大赛的评委。坐在评委席上的夏菊花,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各种跑关系拉分的做法深恶痛绝。在1983年的一次国际杂技大赛上,由于评分不公,本应获银奖的罗马尼亚的参赛节目“顶杆上梯子”被评为铜奖,夏菊花认为不公正,在罗马尼亚没有评委参加的情况下,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评委团,将银奖颁发给罗马尼亚选手。当罗马尼亚代表团向夏菊花表示感谢时,她淡淡一笑:“应该的,做评委,就要一碗水端平。”
正是这种“端平一碗水”的风格,不仅让夏菊花在世界杂技界受到广泛的尊敬,也让她连续8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种罕见的连续当选,说明夏菊花心中的那碗水,平得和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完全吻合。年已过花甲的夏菊花,仍然对社情民意十分关心,并多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改善民生的议案,她说,“老百姓既然选我当代表,我就要真正履行职责”。这,就是夏菊花的碗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