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在环境保护中,化学生产中的有毒物质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今年83岁高龄的陈家镛院士,是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他率先提出的湿法炼铅被称为“对环
陈家镛1922年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1951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后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部约克斯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为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作出贡献。
1956年,陈家镛携全家返回祖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现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 任研究员,1958年该所正式成立后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今称院士 。他曾担任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的编委,英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的主编,《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副主编,是全国政协第四届至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20世纪70年代,鉴于火法炼铅的劳动条件恶劣,根据国际上当时的发展趋势,陈家镛在国内率先倡导并长期坚持开展湿法炼铅的研究,经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出硫化铅矿湿法碳酸化转化制取金属铅的新工艺,并将其用于从含铅金矿中提金及从废蓄电池中回收铅。该项成果已取得中国专利,为含铅金矿中铅的回收和黄金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他还积极推动着生物分离、生物脱硫和天然产物分离及清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陈家镛硕果累累,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和荣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家镛一如既往地支持科研、关心科研、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为研究所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巨大帮助。
前几年,他主编出版了《溶剂萃取手册》,目前正在为《湿法冶金手册》 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做最后的审定工作。陈先生身体健康,每天都步行到研究所来上班,仍然在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着自己的贡献。他培养了60余名研究生,是所里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他为人谦和,爱听音乐,热爱生活,学生们都喜欢向他请教问题,深受大家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