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雪山草地铸丰碑

2005-01-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扶志治愚挖穷根

壤塘县居住着藏、羌、回等13个少数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1992年3月,县人武部主动请缨,将离县城最远、人均收入只有80元的阿诗玛村作为扶贫联系点。

这个村96个适龄学童,没有一个上学,收入位居全县倒数第一

,群众没有商品意识,不懂得交换买卖,宁可让牦牛老死“敬山神”,也不愿上市出售;村民家家信奉神灵,生病后情愿请和尚念经驱邪,也不肯求医问药……

没有文化是村民的穷根子,要扶贫就得先抓教育。半年间,官兵们跑断腿、磨破嘴,终于请动两名学生到60公里外的乡中心校读书。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数牦牛就是在墙上画圈圈,牛多的人家墙上都画满了,现在娃娃送到学校才几个月,就知道计数了,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于是一些村民也想把子女送去读书,可村里没有学校。人武部就帮着建小学。当年,全村81名放牛娃走进了阿诗玛村希望小学。

为增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县人武部派人在各个乡镇建立农贸市场,动员乡亲们卖牛马售药材,同时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联系招商引资,将山里的资源运出大山,将外面的资金引进草地。如今,经过加工包装的壤塘牦牛肉、贝母、天麻等土特产品,已走出封闭的雪山草地,成为外地客户争相竞价的抢手货。

强根固基谋发展

壤塘县平均海拔3500多米,年最低气温零下40℃,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了藏区的发展进步,5年前,全县财政收入不足一百万元。

壤塘在藏语中意为“财神坝子”,素有“牦牛之乡”的美誉。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牲畜死亡率高达20%以上。经反复论证,县人武部帮助牧民实施了草有围栏、畜有棚圈、人有居所的“三配套”工程。这项暖心工程很快示范成功,死畜率当年就下降到3%以下。牧民们都称“三配套”为发家致富的“点金术”。

交通是制约藏区发展的“瓶颈”,一些村寨还经常发生坠马亡人事件。从南木达乡通往阿诗玛村的公路,沿途要翻越2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搭建20座河桥。人武部承担了修路的重任,部长袁帮太、政委黄发刚轮流上阵,带领沿线民兵日夜奋战。一年后路通了,大家体重人均减轻近8公斤,有的还留下了终身残疾。

阿诗玛村世代松枝照明,酥油点灯。1995年初,人武部为村里修电站争取了资金,还组织民兵参加基础工程建设。10千瓦爱民电站当年建成投入使用,乡亲们不再驮着谷麦到60公里外的乡上打米磨面,还通过广播电视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目前,全县财政收入已达到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一番。

维护团结促稳定

壤塘县蒲西乡位于两州五县交界处,地形复杂,偷牛盗马现象十分严重。2002年11月中旬,由日村村民党布周、布托、达尔基三家同时被盗牦牛64头。人武部立即指示专武干部祁文忠带领21名应急和巡逻民兵连夜追赶,直到次日下午天黑以前才将6个偷牛贼拦截,并追回全部被盗牦牛。近年来,全县民兵应急分队和巡逻分队共追回失窃牦牛、马匹214头,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被群众誉为“雪山草地保护神”。

治标更需治本,只有帮助群众树立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藏区的稳定发展工作。为配合地方政府打击偷牛盗马和非法狩猎等违法犯罪活动,他们在充分发挥复员退伍军人和基层民兵的骨干作用的基础上,先后在修古村、壤古村、阿诗玛村举办法制培训班,协助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戒烟、戒酒、戒赌规定》,开展了“争创先进文明村、争当先进文明户”活动。

县人武部提出“团结人民群众,打击复旧势力,巩固基层政权”的口号,密切配合地方公安、司法部门果断地将3名寻衅滋事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有效遏制和化解了民族矛盾纠纷,确保了一方社会稳定,同时总结出一套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经验在全州推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