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中小学生熟悉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华文化却缺乏了解。即使有幸从高中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及外语分数很高,却没看过或看不懂中国
古典名著。什么是“国学”?一个人的“国学”基本功到底多重要?很多青少年不明白。为此,中山大学中文系等专家教授忧心忡忡,并针对大学生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然而,打好国学功底,关键要靠“童子功”。针对以上现状,最近,本报、广州日报联合全国30多家媒体向广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及中小学生共同发出倡议:“打好国学基本功底,推进未成年人教育”。
中大“百篇作文”制度补救新生国学功底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记者发现,这个基础学科专业创下了一个“奇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高校中首倡加强“国学”基本功训练,在大学一年级要求大学生完成“百篇作文”以强化写作训练。从1984年至今,中山大学中文系这项强化写作训练制度已经足足推行了20年。时任该系主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告诉记者,20年前,大批中学生获得了读大学的机会,但是中学期间的应试训练却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松了一口气。眼看这些新生把时间花在看小说、谈恋爱上,以黄天骥为代表的中大中文系老师们深感忧虑,他们敏锐地发现,不抓学生的基本功不行了―――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多少人文素质。
老师们下决心率先探索一种硬性训练基本功的做法―――规定学生在入学头一年就要读好100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同时要写好至少10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该系开始逐步形成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100篇作文,二年级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1997年中大中文系又在本科生中增加了一门必修课 古代典籍导读。
一开始,该系学生大都觉得“吃不消”,毕业后则切实感觉到自己在写作能力上有了飞跃。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中山大学中文系96级学生许银川,从小专注于象棋训练,文字基础比一般的大学生更为欠缺,在入读中大中文系后,他就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一年要写一百篇作文,还要写8篇读书报告 “难以想象如何完成,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导师看到了这位特殊学生的烦恼,便让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些评论古今象棋名局的文章,于是他陆续写出了《评胡荣华的反宫马》等有一定质量的评论文章,这种实践不但提高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象棋研究能力。
中文系的每一个学生在结束自己的100篇“历程”后,都会写下自己一年来的心得体会,其中有很多言语耐人寻味 “我们终于领略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滋味,百篇习作令我们更善于捕捉事物,让我们成为触觉敏锐的人,为将来深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打得好,“转”什么都快
中山大学中文系通过20年的实践,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基础学科专业的“冷门”观念―――多年来毕业生都供不应求。该系学生毕业后分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在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甚至是下海经商,大多数学生都颇有建树。每年许多“热门单位”总是早早来该系招人,来晚了还“抢”不到。在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题的背景下,这个基础学科专业的景况让人振奋。中大中文系成为每年报考的热门系。2004年,该系在广东省录取的最低分数达到706分。
中大中文系之所以能创造奇迹颠覆基础学科“冷门”命运,该系教授、党总支书记丘国新教授认为,这与中文系学生扎实的“国学”功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学基本功是一个人素质的基础所在,只要基本功过硬,‘转’什么都快 ”
该系的毕业生对此有很多感慨。本科硕士连读生董婉如说,她对100篇作文写作的态度是“主动”的,因为确实感觉到这种训练方法的巨大效用,不但使她掌握了良好的文字基本功,把她从中学时只会写“三段式应试作文”到有熟练的文字技巧自如地表达自己。今年她研究生即将毕业,找工作期间前后参加了十多场“笔试”,有企业、银行、政府机关,甚至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如医学单位,她都顺利通过了。“我的文字功底使我应付所有的笔试都游刃有余,这种能力培养的时候看不见,却能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另一位学生说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将来又不当记者,文章写得不好有什么关系 错了。即使你去一家公司做兼职策划销售人员,总得写个市场调查报告吧 其实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文字功夫,因为这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
广州市白云区副区长、中大中文系88级学生卢瑜表示,参加工作后发现政府部门里有很多学文史哲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成绩都非常不错,这与他们的人文底蕴有密切关系。
“三头主义”和“三文主义”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立身于现代社会,学校要懂得引导孩子奠定好的国学功底,否则我们的教育只会建立在浮沙之上。现代家长更应重视孩子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过于短视和功利化的培养意识会给我们的后代带来不应有的遗憾。”在20年前就敏锐地看到这一问题的黄天骥教授眼里,作为大学生预备军的中学生,“三头”和“三文”的能力都是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三头”是指笔头、口头、指头 操作计算机 ,而“三文”则是指“作文、古文、英文”―――“也许这可以看作是新时代的‘童子功’。”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强调说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难出‘大家’和文豪 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忽视基本功的培养密切相关。过去的孩子,10岁以前都能通读《论语》,能饱读诗书的不少,但现在的孩子往往要等到读大学以后才来读圣贤古书,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悲哀。前人的优秀文化作品不仅是顾问,现代文中也有不少反映人生哲理的名篇,它们都能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裨益,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去读。”
著名作家、中大中文系毕业生刘斯奋早在读中学时,就已经对书法、古文颇有造诣,并尝试对古诗词进行注解。中大李中生老师认为,在阅读上课外指导很重要,“孩子们光熟悉飞机、汽车是不够的,他们还要懂一些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东西,有计划地诵读古文和优秀文学作品很有必要。一个人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将直接影响他将来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聪明的学生应该把眼光放远,花多点时间去积累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纯粹应付考试。”他建议中考、高考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在考试中有意识地贯穿对基础知识理论的强调,这样对善于应对的家长和老师是一种不自觉的引导。“在怎样推行基本功的培养上是个难题,除了观念的转变外,在目前还是应该用一定的‘硬制度’去引导,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