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曹操政治生涯看《短歌行》的图治理念

2005-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乜小红 我有话说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精于音律,尤其四言诗,对后世影响颇大。在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中,文韬舞略,傲然鸿溢,至于诗文,通俗恢宏为人称颂。其《短歌行》一阕,更是脍炙人口,兹录之以略谈其治国理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

这首诗的前四句表达了曹操感叹韶光易逝,然后把这种迁逝之感与他当时面对全国分裂形势的忧愁以及建立功业的理想相联系。给全诗定下了积极的基调,这是诗人发出的呼唤,感到生命有限事业无限。他也处于一种既有平天下为己任的慷慨之志与“本志有限”的矛盾、忧思之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是这种心境的抒发,然而这并不是颓废、消极的呻吟,而是奋起中的一种激愤。最后四句,以山、海喻,以周公自比,抒发了延揽人才,使天下归心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年轻人误解了这首诗的本意,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作为自己心灵的写照,发出悲叹,认为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去及时享乐,因而这几句诗成了消极对待人生的依据,甚至成为自我发泄或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借口。其实这首诗的后面?藏着丰富的内含,曹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对酒》一首更能体现作者忧国求治的情怀。“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这里反映了他革新政治的理想。又如他在《秋胡行》中说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发愁不是因为流年易逝而引发的贪生畏死之想,而是因为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可见,他在这里抒发的“忧思”,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忧世”情怀。这里讲“人生几何”,他并非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对酒”亦并非完全消极的“借酒消愁”,而是积极的“对酒当歌”。表达了他对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想。让我们循着他的这个理想来看看走过的艰难道路。

(二)

东汉末年群雄角逐的形式要求曹操实行争取、依靠世族的方针,政策,为了击败强大的对手,统一和稳定北方,曹操笼络、擢用了一批世族地主,充实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名士儒生在曹操事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他重要的谋略智囊;庶族豪强作为曹操集团的军事骨干。为了进一步壮大力量,与孙、刘政权抗衡,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人事等改革措施。如在经济领域里,曹操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耕战,实行屯田,曹操的屯田,把流移反抗的人民编制到土地上,既解决了流民与荒地的问题,也安定了社会,缓和了阶级矛盾,由于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进入封建制的时代,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尖锐到无法解决而又非解决不可的阶段。屯田制以超经济的强制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不能自由离开土地,解决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危机,这是东汉出现的,也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曹操推行了“唯才是举”的方针。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名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如为了延揽贤才,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发布《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唯才是举”,是曹操根据当时政治形势,提出的广致人才的用人策略,不仅起到了罗致人才,以为己用的效果,同时又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扩大了政权的支持面,曹操正是依靠这些人而巩固了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曹操一生做官40多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征战中度过的。在政治上,不是说他获得了显著的地位而成为政治家,而是他的一生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没有最后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在军事上,不是因为他著有十几万字的兵书就说他是军事家,而是他凭着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运用当时豪族之间矛盾,选择适当的时机,去打击敌人,使大大小小的豪族,倒在他面前,从而铲除了北方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长期混战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社会的发展,对安定人民生活,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三)

从曹操的政治生涯不难看出曹操积极面对人生的思维底蕴,其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直面人生,而不是以一种消极的出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抓住有限的生命,去实现建业的愿望和使“天下归心”的抱负。曹操在自述中称:“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全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封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它反映出曹操事业心很强,一生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在《龟虽寿》篇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抒发出曹操驰骋千里,虽老不息的意气豪情,而且闪烁着宇宙人生的哲理光辉。曹操因深信人的生死的客观规律性,才会那样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之所以执着于有限的一生,表现出分秒必争、虽老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正是为了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怎样去看待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前人颇多讨论和研究,恕不妄说,今仅就其《短歌行》,略谈其图治理念,更通过他的事迹及其思想来看他对我国民族,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来作加以评价。同样的,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作品,也应结合他所处的时代、境况、来剖析他的思路和心境,全面理解其作品的真实意境。如前所论,“对酒当歌”八句,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从曹操的政治生涯中,看其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当时考虑的就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其意境是积极面对人生的,他“对酒当歌”,用酒“解忧”,他忧的是什么?是国家分裂,天下不归心!他的慷慨壮志未酬,也就“忧思难忘”,他忧的“去日无多”,而统一大业未竟。这既是他矛盾心境的描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古人的这种忧国忧民自我激励精神,也应当作为我们今天面对民族振兴、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一种精神借鉴,激励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有益而有效地贡献给无限美好的事业中去,而不可将其当作颓废、沉沦、没有远大生活目标,只追求个人享乐的借口。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