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再审视

2005-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雷平 我有话说

在后现代不断解构“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正经历着方法和论题的转换。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现代化作为近世以来最具广泛性的社会变革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相关的理论省思和历史事实评判使得现代化理论成为最具解释力的范型。具体到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研究

而言,以“不变”、“变”、“如何变”为切入点的研究硕果累累,为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嬗变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变迁是一个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全面的而非部分的解体与重构双重作用的过程,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冲突与震荡,学界对此关注不多,留下了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周积明教授与郭莹教授等人选择思潮与社会作为论域,对现代化运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引发的矛盾进行聚焦,协力完成《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与社会》(以下简称《震荡与冲突》)一书,为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首先,作者从文化思潮角度立论,深度透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精神历程。对晚清时期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面对剧变,知识分子有着太多相似的“问题意识”,各种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因此,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史,必须对思潮给予相当的关注。《震荡与冲突》选择反传统、“经世文编”、西化(欧化)思潮以及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论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思潮固然不能囊括中国早期现代化变迁的全部内容,但却颇具文化味道。

其次,从“社会”视角检讨了现代化的实际效应。现代化既然是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迁,其实际效果究竟怎样,也就必须从社会的层面来加以认识。《震荡与冲突》通过对农村骚乱、帮会扩展、金融风暴三个社会问题的研究在这一方面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晚清时期的农村骚乱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策略失误所带来的积弊。比如,农民在新政时期的“救死自卫”就是因为受到了新政的侵害,而风起云涌的抢米风潮也与政府不能控制市场、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有关,这是现代化推行中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再比如,农民反禁烟,是受利益的驱使;维护旧的迷信风俗,则是守旧心理的反映。这样的研究就真正以农民为视角,从深层次上揭示了农民在现代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历史的内容丰富起来,历史的主体也相应具有了鲜活的面容。同时,帮会作为近代继宗族和行会之外的“第三社会组织”,构建了丰富的“帮会文化”,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变迁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不可不关注帮会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关注农民和帮会在现代化中的角色与地位属于“内部取向”式的研究。而现代化之所以影响巨大,不仅仅在于其促发了中国传统因素的变换,更在于其引入了西式的理念和制度。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在经济领域率先开始了商品化进程,也因此而经历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场金融风暴。《震荡与冲突》通过梳理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申报》,发掘了1883年金融风潮的历史内容。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危机到来时社会的震荡与失范,其中既包含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含有现代性因子发育不完善造成的积弊,这就为我们理解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换提供了史实依据。

《震荡与冲突》关注历史主体在现代化变迁中的情感体验和现实感触,“在历史中研究历史”,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与社会》周积明、郭莹等著商务印书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