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体人来说,在社会活动中,总要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身以及与自然的种种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主体的社会理想及行为目的便显现出来。伦理关系作为一种价值关系,其核心是怎样推进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集中体现了主体在人―社会―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和应担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首先表现在发展目标的转变 从追求短期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物质成果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更为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十三亿人口,自然资源与耕地短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突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出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同时,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又表现为评价机制的变革 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转变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指标不是最终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发展不仅仅是物的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处理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高度重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协调多方面、多层次利益主体的伦理关系,既不以GDP的增长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因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忽视GDP的增长。这样,无疑将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还表现为发展方略的更新 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发展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是片面的发展观只注重发展的短期成果而忽视成本代价,特别是忽视发展中的社会成本代价。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就在于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收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生态环境,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做法。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关注人们的内在生命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以及代际利益,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发展的做法;主张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降低社会成本,关心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摒弃不顾公正、公平、和谐等社会目标的实现,以轻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做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公共服务与国情国力的关系,既要对失业者进行失业保障,又要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和创业;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根本指导方针,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主体人对在人―社会―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和应担负的道德使命、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