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古城
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城南湟水河畔、凤凰山下的红军公墓,瞻仰了长眠于此的烈士英灵。陵园中央有一尊反映西路军被俘将士英勇斗争的群雕石像,下方是李先念亲笔题词 “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还有朱德、徐向前等题
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宁是一个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及所属之9军、30军、5军共21800余人,奉命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进军河西走廊,以便“打通与苏联的联系”,有利于形成西北团结抗日的局面。此举遭到了长期统治甘、青两省反共先锋马步芳的疯狂抵抗,敌纠集十多万人,对我红西路军防堵、围剿。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喋血奋战,历时5个月之久,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最后失利。除了部分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外,另有5600多名将士被俘,押往西宁,遭折磨、活埋、屠杀2000多人。在敌人残酷迫害面前,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有的英勇反抗,视死如归;有的坚贞节烈,慷慨就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
为了使先烈们用鲜血凝聚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今天,红军公墓已经成为西宁市重要景观之一,每年有20多万人来此凭吊、瞻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踏着先烈们的足迹 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西宁人民牢记党的教导,踏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描绘高原古城最新最美的图画。经过50多年的建设,西宁从一个破旧落后的老城,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化省会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宁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0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6元,比上年增长8.6%。
远望位于西宁主城区以南的凤凰山头,那里有一座像凤凰展翅的“凤凰亭”。盘山而上,登临海拔2419米的山顶,往日光秃秃的荒岭,现已建成占地千亩的山地森林公园,种有灌、乔木40多种,22万株;园内十大景点,以绿色为背景,映衬着亭、廊、楼、台、阁等设施,待到春夏花开树绿时,吸引的游人如织。登高远眺,西宁市景尽收眼底 南北两山中间夹一河,滔滔湟水穿城而过。昔日低矮的泥平房不见了,狭窄的土马路消失了,沿河傍山而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七纵十六横”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和过境的五条国道主干线,车流如梭;夜幕降临时,主城区灯火辉煌;建设中的青藏铁路从西宁延伸至拉萨,另有4条支线、5条专用线,向四周辐射;每周60多个航班的现代化西宁机场可以飞向国内几十个城市。
着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
由于西宁海拔高,年平均气温在10 25摄氏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理想的避暑胜地。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以“十大工程”、“四创活动”,着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扩市提位、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拉开城市骨架,扩大10平方公里城区建设面积,推动城市发展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在抓好旧城改造的同时,重点建设好西宁 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绿化、美化水平;全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中藏药、生化食品、新型建材、盐化工、绒纺及皮革加工六大优势产业;连续几年举办了“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大大提高了西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投资者。
游走于西宁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这座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聚居在这里的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织并呈、民族宗教与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五彩斑斓。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神秘又开放的城市,正在与时俱进,奋力奔向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