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商业银行: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2005-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万贵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迅速。资产规模的扩张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利润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证。

在资本充足率硬约束下实现发展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规模的扩张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但是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导致了

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2004年2月23日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最迟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达到最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如何在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下生存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完全依赖增加资本金,只能解决短期的困难和应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比较有限,增加资本金的这种方式其实也难以持久。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改变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控制风险资产的无序增长,对资产负债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银行内涵式的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一直停留在初级的比例管理水平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很落后,管理手段简单粗放。而同时,国外同业视资产负债管理为银行的核心管理工作,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大大丰富了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提高了管理的深度与内容,实现了对银行科学、量化、深入、广泛的管理。

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几乎涉及银行管理的每个方面,主要内容有流动性风险管理、资本和风险资产管理、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成本管理、盈利管理、增长管理等,其中不少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稳步建立现代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建立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一个贯彻先进管理理念、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的过程,其中涉及到文化的冲突、体制的转变、利益的分配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应该如何建设,并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各家银行都在进行探索,其中有几家已经走在前面,也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坦率地说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进行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一是可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满足资本充足率的外部监管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业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资本和资产规模上,更为重要的差距是体现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上,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实质就是要求银行具有管理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对此一直没有足够的重视,亟需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弥补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可以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在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下,银行可以对部门、产品(组)、客户经理等分别测算绩效,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RAROC 等更科学的指标,从而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建立在数据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改变通过对利润指标层层分解进行管理的粗放管理模式,为建立并贯彻先进的主线驱动管理方式奠定基础,实现银行在资本硬约束下的生存、发展和股东收益最大化。三是可以推动金融创新,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比较平淡,金融产品差异化小相对单调,盈利来源主要是利差收入,金融创新尚没有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改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资银行也很快就要全面参与市场,为应对这种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提升金融创新的能力,实现金融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盈利来源多样化,获得竞争优势,而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推动金融创新,并为之提供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平台和经营管理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