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更加崇尚天然药物,包括中药在内,天然药物也叫绿药(greenmedicine),因此,我也有幸成为一名研究绿药的科学工作者。
关于我这几十年的研究经历,各种报刊、杂志等媒体都有过不少报道。宣传的多了,对我一方面是一种鞭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压力。比如:有人称我为“中草药的活字典”,在一些传媒中把我说成是个天才,有超人的记忆力。其实,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所谓“天才”就是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并集中精力地认真做好某一件工作,因而能够取得多一点的成绩罢了。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曾经有过一个绰号叫“肖大仙”,这个绰号的来历是这样的: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在劳动期间,我们“五七”医院和“五七”药厂的同事常常到附近的云山去采药。这里面有一些是很有名的专家,比如吴英恺院士,他也作为“五七”战士和我们一起爬山、认药、采药。
有一个假日,我们到云山的山顶采药。平常采药的时候,总会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药?那是什么药?我每次都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有时也讲一些认药的窍门、中药的功效等。我们队员中间有一名教授叫芦玉华,她是研究合成药物的,但同时对草药也非常感兴趣,自己亲自采药,亲自尝,还做研究。看见一种草药不认识就问我。这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等。她学的也比较快,所以大家就和她开玩笑,说你现在对草药这么精通,真成了“芦半仙”啦!她也笑着回答大家说:“我的草药知识都是从肖培根老师那里学来的,假如你们叫我‘芦半仙’,那他就是‘肖大仙’啦!因为他比我强多了,是我的老师嘛!”
我的“肖大仙”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大家都觉得我在中草药方面的知识很多,是问不倒的,好像我生来就有这个天赋,其实,知识是学来的,哪有与生俱来的道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定是看的书比较多,且平时注意学习,日积月累。
“大仙”的绰号给我们的采药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当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大家又都是“臭老九”,但是,大自然的美丽使我们心旷神怡,忘记了不愉快的“帽子”。当我们从云山的山顶向下看时,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里一样,我们也认识到“五七”医院也好,“五七”药厂也好,我们的工作,确实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疾病痛苦,保持健康的体魄,药学的确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事实证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这些历史性的过程应该有所记录,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虽然有很多曲折,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是螺旋式的前进。当然,也有到干校、小分队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但这些对我反而是一种锻炼。过去每年下基层,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指标的。像我们这个研究室,每个人、每年要保证3个月的时间在基层。我那时是翻一番的,一般是6个月在基层。后来有人给我计算了一下,按照规章制度,我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这辈子下基层的指标我都超额完成了。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基层锻炼时,我是在干校,负责一个“五七”药厂的制剂车间和新药开发。虽然艰苦一些,但掌握了实际本领,终身受益。我是学生物的,不是正宗学药出身的,但在“五七”干校,做了3年制剂车间主任的工作,现在到药厂,我一点也不懵,大概是怎么一回事,我都看得明白。怎样提取,怎样制颗粒,怎样做针剂等,我都看得懂。怎么会懂制剂呢?这就是下基层锻炼的好处。所以,我们这代人的伸缩性比较好,韧性比较好,可能与年轻时在基层锻炼的多有关。毛主席提出的“应当到基层锻炼”、“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等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提出的“三农”问题与各行各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科技讲究多学科渗透、合作作战。比如中药现代化、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究,有植物、化学、药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内容。电视中播出的反映现代战争题材的DA师,其中涉及不少模拟战争,多是海陆空综合作战。DA师虽是虚拟的,但从中可以得到启迪,科研工作也要这样,学科之间的深层次渗透,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综合得越好,就越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