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一书近日出版发行。在书中,中国科学家从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智力起源等四大基本难题出发,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中国科学院《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编委会在本书“前言”中指出,“虽然100个难题仅是交叉科学难题中的一部分,但这是中国科学家自己提出来的。它对倡导中国科学家继续勇于和善于提出、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特别是重大交叉科学难题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近日走访了中科院科技政策局研究员、本书主编李喜先。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
《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是1998年出版的《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的续集。李喜先说,与第一集相比,本书更强调门类科学、各门学科之间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本书“序言”中指出:“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
科学发展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生动例子。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科学家克里克、沃森、富兰克林、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他们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在同一时间都致力于研究遗传基因的分子结构,在又合作又竞争、充满学术交流和争论的环境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表明,在多学科之间、多理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科学键”,从而能开拓众多交叉科学前沿领域,产生出许多新的“生长点”和“再生核”,如粒子宇宙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太空科学、科学伦理学等等。迄今,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达2000多门之多,其中许多都是交叉科学的前沿。据了解,《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中荟萃的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包括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和暗能量、极高能宇宙线、宇宙中的生命、作为生命起源标识的分子手性起源、日地系统扰动、软物质、量子信息、纳米颗粒的毒性、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细胞进化论、第三遗传密码、混合计算、基因社会学等,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前沿。
“新问题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与往常普通大众更多关心科学成果取得了多少,又有多少成果转化为产品相比,为什么仅仅是一些科学问题的提出就能产生如此重大的意义呢?李喜先说:“科学系统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科学系统中,有无科学问题,特别是有多少重大科学难题,是判断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科学革命存在性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路甬祥在本书“序言”中也提到:“许多科学哲学家都认为,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一切科学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引出新的、更深刻的问题……因此,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像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尤其是提出大跨度、综合而复杂的重大交叉科学难题就显得更具有意义了。”
“交叉科学除了强调自然科学的内部交叉,应更多的与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交叉”
作为本书的主编,李喜先从开始提出编书思路、征稿到稿件的审阅、筛选,最后结集出版可谓费尽了心血。他介绍,编委会采取了自由征稿和定向征稿两种方式,并通过多渠道发出了一万余份征稿启事。先后返回约200份稿件。这些稿件经编委会初审,明显不满足要求的即退稿,一般经3位相关专家评审。有些文章跨越两到三个学科,各领域专家之间就谁也说服不了谁,难以取得一致。审稿十分复杂,因此对于争议很大的问题,反复评审,其中为了一篇争议很大的稿件还专门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讨论。
李喜先指出,交叉科学难题的提出和解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叉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重大的社会问题单独依靠某一学科不可能解决。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讲,重大的社会问题,只有多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等结合在一起才能突破。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它要靠环境科学、法律学以及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结合起来才有利于解决。单靠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环境治理是远远不够的。交叉科学除了强调自然科学的内部交叉,应更多的与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