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育(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
郭洪林(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处长)
曾永(某高校在读博士生)
缘起
近日,为支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正式启动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出国研修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使200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多种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拔的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到7245人,与2004年的3987人相比,几乎增加一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一年。如此大规模地选派高校教师出国学习,意义何在?研修项目的具体情况如何
我们特别邀请了留学基金委和高校的有关人士,进行解答和讨论。
加大规模意在强化人才建设
记者:今年我国为何大幅增加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
杨新育:主要还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国务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规模选派高校教师出国研修深造。
记者:派教师出国深造对于高校的人才建设,意义究竟有多大?
杨新育:事实证明,派教师出国深造是一个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据2002年针对百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76%的院士、55%的45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58%的45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在跟踪国际前沿、竞争科研经费、国际交往上的能力明显强于没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成为能够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新一代学术群体。他们使我国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得到了更新,创立了一批在我国曾是空白的学科,引进了大批新教材及新的教学方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经过他们的努力,我国的一些学科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郭洪林: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在很多学校并不占多数,中国人民大学1400名教职工中留学归来者还不到30%。20多年来,我们的人才积累逐步增多,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学科的发展又非常快,老师面临着激烈竞争,这种情况下,教师出国研修,或是在国内进行国际培训,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在高等教育的竞争已国际化了。我们要站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出国深造,这对提高他们的国际性很有意义,而国际性将在他们的能力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让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
郭洪林:虽然《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只是200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四大类中(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项目、与有关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专项出国留学项目、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项目)专项出国留学项目下的一个子项目,但其资助的名额高达5000人。而且,这个项目也明确了青年骨干教师是重头,这对高校的发展很有意义。
杨新育: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我们看到与前一阶段强调大学的硬件建设不同,现在更强调的是师资队伍和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这种精神相吻合,《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选派工作强调让更多的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能到国外深造。
记者:1:1配套,需要学校出一部分资金,对此,学校愿意承担吗?
郭洪林:我们很欢迎。现在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国际培训,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要为此拿出一大笔资金。校领导多次强调:留学不是可去可不去的事,而是必须去。虽然1:1,学校要出配套资金,但毕竟还从基金委那儿得到每年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学校扩大派出规模很有帮助。另外,与以前不同,在人选问题上,学校可以结合自己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进行选拔,让学校有了自主权。
曾永:能详细谈谈提供国际旅费吗?
杨新育: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申请到国外资助的教师。以前,这种形式学校大部分按自费留学对待,教师在校内的工资职称等会受到一定影响,挫伤了教师申请国外资助的积极性。现在我们为他们提供国际旅费的资助,学校也就把这部分人纳入到公派留学的范围中,保留他们的相关待遇,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曾永:是不是只要自己找到资助,就可获得国际旅费呢?
杨新育:不是。和1:1配套一样,获得国际旅费的人选也要通过学校的推荐和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最后由留学基金委审核后予以录取。1:1配套和国际旅费首先由各高校在计划落实、人员落实、配套资金落实的情况下向留学基金委提出申请,拟由国外资助的项目,要同时提交合作协议和对方邀请信复印件。留学基金委根据有关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及配套资金投入情况拟定各校的配套资助规模,并采取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方式具体实施。
今年继续资助七大学科
记者:今年公派人员的规模加大了,在选派学科上有没有变化?
杨新育:公派是国家出的钱,就要体现国家利益。留学基金委的工作是和国家的人才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的。在学科上,我们仍侧重于国家急需发展的学科,在人员上,我们要选派国家最需要培养的人。因此今年我们将继续重点资助七大学科、专业领域,即:通信与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材料科学与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工程科学、应用社会科学与WTO相关学科。当然,我们也继续鼓励并支持其他学科领域的人员申报国家留学基金。
曾永:公派的引导性非常强。我的一些同学走的是自费留学这条路,但他们在选择学科的时候,会参照公派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的人才是目前国家最需要的。
杨新育:是的。虽然公派留学在人数上无法和自费留学相比,例如2004年出国留学的人员约为14万人,其中只有3987人是公派。但是公派仍是主流,是导向。
记者:我还注意到几个公派项目主要支持与国外相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院校,重点支持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的学校。
郭洪林:应该强调国际一流,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就是要把国际上最先进的东西学回来,这也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另外,我们在强调公派留学人员“向别人学一流”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在国际上推介中国的成果,这还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尤其对于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院校来讲,希望通过国际培训,培养出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自由漫步的人才,他们既能通过研究、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同时,也能把我们的优秀成果带到国际上,毕竟,世界希望了解中国。
记者:目前公派留学者回归情况如何?
杨新育:自1996年以来,已达到了平均回归率96%。截止到2004年9月,回归者占当年应回归人数的99%。
记者:请简单谈谈《“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出国研修项目》。
杨新育:这个项目是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项目选派计划中,每年择优资助300名创新团队成员(含“长江学者”梯队成员)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选派类别主要为高级研究学者,同时也会选派少量访问学者,其选拔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留学基金委根据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及国家公派留学年度选派计划进行宏观调节”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