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协六届五次全委会上,科技工作者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是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会上,各省科协、各全国性学会提供的交流材料中,有许多典型事例,都与如何服务三农有关。在所有这些做法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实用性第一。
“科技大王”:比技术更重要的是项目
“今后我们要重点发展‘科技大王’‘一帮一’的活动,将其做成品牌。”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代主任王慧梅说。
据王慧梅介绍,中国科协农技服务中心从2000年起,组织全国各地的“科技大王”,赴老少边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连续举办了7次规模不等的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通过技术交流展示和洽谈、科技致富报告会、科普报告会、实用技术培训、现场咨询指导、决策建议等活动,推广“协会 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 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当地引进了技术项目、培养了技术人才、普及了科技知识、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生产观念。5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大王”进吕梁、进百色、进广安、进阜新、进凤城,共455家企业的861人次的“科技大王”、涉农企业家参与,交流展示科技项目895项,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3万人,签订合同和意向性协议共计544项,合同和协议金额10.3亿元。王慧梅说:“科技大王不仅仅带来了技术,而且由于他们往往是技术、资金、项目三位一体,能够实现科普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科技工作站:把农技协联合起来
辽中县是沈阳市的典型农业县,近几年来,农民增收难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商向东说,过去辽中县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1个乡镇都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实际上,真正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寥寥无几。到2004年底,共有87个农技协组织,但随着农业经济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及科技高度应用的局面,农民迫切需要全方位、宽领域、最直接的农技服务组织,来解决当前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成果与应用分离的矛盾,农技协组织已不适应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为此,辽中县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农技推广站和农技协的资源,成立了11个农民科技站。这种民办的农民科技工作站打破了原先农技协“各自为阵”的局面,整合人才、技术和资源,以社会化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服务,形成了一个适应需求、服务灵活、传播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科研机构:农业技术的“大后方”
不论是“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还是“科普大篷车”,也不论是“专家服务团”还是“农技110”,几乎所有人都清楚,要找到先进的、适用的、高效的技术,必须时刻与“大后方”保持亲密联系。而这个“大后方”,就是各个大学和科研院所。云南省科协副主席黄峻说,最近,云南组织当地高层次的专家,成立了“云南省科协专家服务团”。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先后深入昆明、昭通、临沧、文山、丽江、迪庆、曲靖、保山等州(市),开展了农业科技理论培训及科学决策咨询等活动,提高了云南领导干部科技意识及农业科技理论水平。
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徐耀新介绍,他们组织专家对全省的农民尤其是基层干部、青壮农民展开培训,以建立一支农村技术骨干队伍,培养他们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勇闯市场、获取流通环节收益的能力。此外,一些地方科协组织了“校村结合”活动,从源头上推进农科教结合。连云港科协组织实施了由107名专家和107个行政村共同参与了“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为该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