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十年后重聚首:珠峰无恙否

2005-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记者 齐芳 本期策划 陆彩荣、徐可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2005年3月至6月,我国科技工作者将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同时,国家测绘局也将重新测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此次科学考察中,我国科研人员将开展珠峰地区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成分、冰川

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与环境变化、地质等方面的综合观测研究,从而为认识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第一手资料。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特别是珠穆朗玛峰地区,一直以它独特的科研价值,深深地吸引着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坡,意大利建立了“金字塔”观测站,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综合观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进行了多次科考和半定位观测。但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我国自1975年重测珠峰高度并获得地球环境本底值以来,综合性科学考察一直是个空白。

为了保持在珠峰地区科研的世界领先性,我国将于2005年3月至6月进行第四次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研考察,这也是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该地区的综合性科研考察。三十年后重聚首,珠峰别来无恙否?

秉笔直书的“史学家”

四季交替,珠穆朗玛峰的冰川融冻更迭。在一融一冻中,珠穆朗玛峰就像一位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地球环境的变化。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员介绍说,冰芯记录的分辨率高、信息量大、保真度高,包含了气候、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重大事件的诸多信息,是检测过去、监测现代和预测未来全球变化的重要依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就曾经撰文指出,1975年的雪冰采样证明,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地区之一。可1992年的研究发现,珠穆朗玛峰雪冰样品中铁、铅等10余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1975年增长了几倍。而1993和1994年样品中相同化学元素含量又恢复到1975年的环境状况。这正是海湾战争引发的科威特油井燃烧对全球环境影响的明证。

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珠峰也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和大气环境变化的最佳观测点。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认为,通过对珠峰地区局地环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能够正确认识喜马拉雅山体在污染物分布、交换、迁移中的作用以及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灾害的作用。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还是一个巨大、独特的生物宝库。特别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地球上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高山生物物种基因库,是研究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和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最理想场所。

综合考察的新篇章

事实上,珠峰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早在1959年,我国就开始了对珠峰地区的大规模科学考察。1966年,由100多人组成的西藏科学考察队,首次在珠峰地区找到了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并且绘制了珠峰地区1∶50000的详细地形图。历史更将永远铭记1975年的春天:我国珠峰登山科学考察队精确测定了珠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也是在那次考察中,古生物学家在与珠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海百合化石群,最终确定了珠峰峰顶岩层的年龄。然而此后我国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研究多是各学科的分散性研究,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准确的回答。曾有科研人员遗憾地说:“我们的数据是最新、最准确的,可我们的成果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领先高度。”

现在,“各路英豪”将再次聚首珠峰,揭开青藏高原的综合性集成研究的新篇章:康世昌研究员,主攻冰川学及冰芯气候环境研究;马耀明研究员,主攻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研究和卫星遥感应用研究;张镱锂研究员,主攻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研究……

在考察中,他们既要各管一摊,又要相互交融。据介绍,本次考察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大气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将首次对珠峰地区,特别是海拔6500米的大气温室气体进行检测,并通过冰雪取样分析得出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清洁程度。该项研究将填补国内外在高海拔区此类研究的空白。

二是大气物理研究。此次科考将在珠峰地区首次建设综合观测站、搭建气象塔等观测设备。观测包括温、压、湿、风、降水、太阳辐射等的变化,同时还包括地震的监测。所得观测数据可以与意大利科学家在珠峰南坡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认识珠峰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三是冰川变化监测。科研人员将对珠峰地区的冰川变化及冰川水文进行系统的观测研究,用严谨的科学数据进一步论证冰川退缩的前期观察结果,评估冰川变化的原因,揭示冰川变化对冰川水资源及其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四是生态系统变化。科考队员将在1975年的采样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科学家们预测,此次科考结果将揭示30年来全球变化对珠峰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和土地覆被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土地退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对局地气候变化产生的响应。

五是珠峰是怎样形成的。以前的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并不是生来的巨人,在过去的200万年中,它长高了近3000米。喜马拉雅山是如何长高的?在这次科学考察中,科研人员将试着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科研人员的“考场”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导致高寒和缺氧,肺水肿和脑水肿是两种最常见的高原病。如果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发生生命危险。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康世昌研究员介绍说,从大本营到科考的高山营地,所谓的道路仅是羊肠小道,而且大部分路段处在积雪、冰面和岩石之上。行进只能靠指南针,所有的仪器设备首先靠牦牛往上驮,牦牛上不去的地方,科研人员就自己背。虽然有一整套的急救系统,可海拔5000―6500米以上的高度,一个半月的连续工作,对每一个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科研人员还向记者介绍说,珠峰科考的季节性很强,夏季到达珠峰的印度季风,会带来大量的降雪。所以科研人员必须赶在6月份之前结束所有工作下山,否则就可能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

然而,更让科研人员头疼的是如何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同平原地区相差很远,气温低、紫外线强、含氧量少,很多在平原上能正常使用的设备,到了珠峰就可能失灵。一位科研人员说:“在珠峰上,趁着仪器好用的时候就要赶快用,能一天干完的活决不拖到第二天。累一点没问题,但不能耽误了工作。”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还要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即使是几进几出珠峰的“老青藏”都心有余悸,更何况在这支团队中还有几位第一次进藏的年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可他们还是很有信心。一个小伙子说:“我们既然吃了这碗饭,就必须进入‘考场’,接受考验。再说,自己国家的地方,总不能让外国人的研究占先!”

现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科研考察的各项工作都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科研人员对能想到每一种的突发情况都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让我们预祝:珠峰科考,一路平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