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藏历年和酥油花灯节

2005-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超 我有话说

1962年藏历年(比春节晚七八天左右)前夕,乌金茨仁找到我说:今年再不去我家过年,就别再说什么“战友加兄弟”了!

他如是说的原因是,1959年拉萨平叛时,我奉命到拉萨有线广播站搞战地宣传,曾多次和他冒着枪林弹雨,去布达拉宫附近维修喇叭和线路。叛匪对广播喇叭恨之入骨,经常用英式步枪击毁喇叭。当

子弹在我们身边“吱吱”、“噗噗”地叫时,我们互相掩护着把线路修好。三天的平叛战斗结束后,广播站的藏汉同志比亲兄弟更亲,不约而同地互称“战友加兄弟”。

我表示一定去过年后,乌金茨仁往我肩窝里砸了一拳跑去。

年初二太阳爬上雪山时,我骑车奔向拉萨城东北角的小昭寺方向。乌金茨仁家在小昭寺旁的巷子中,他们祖祖代代不搬家,因为文成公主到罗些(拉萨那时叫罗些)后住过专为她修的小昭寺,他家认为没有比小昭寺附近再好的了。刚到巷口,就见阿妈巴桑怀抱“切玛”(木制吉祥斗),由身着节日盛装的儿子边巴、乌金茨仁和女儿卓噶陪伴着站在门外,我趋前献哈达,互道“扎西得勒”。我把“切玛”里的糌粑面捏一些撒向空中,再把青稞酒滴向四周,敬过鬼神后,一进院便闻到阵阵香气,阿妈已把各色美食备好,放在崭新的长条桌上。刚出锅金黄色的“卡赛”(油炸果)、冒着热气的“洛果”(羊头),散出香味的炒青稞和各色坚果、奶碴、酥油花等,预示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阿妈先让我喝一碗酥油茶,接着给每个人盛一小碗“骨突”(用肉、骨、萝卜丝、糌粑面加盐熬成的面疙瘩稀饭)。我知道,那是阿妈三更半夜开始熬制的,按老规矩,家人还在被窝里时,女主人便端给他们一木碗“骨突”。阿妈说,今天的面蛋中有不少好玩的东西,看谁吃出什么吧。我早听说藏胞在喜庆日子吃“骨突”看时运的游戏,面疙瘩里名堂很多:辣椒表示直爽,桃干象征健壮,蒺藜代表尖刻,盐巴象征懒惰,石子表示坚强,钱币代表有福,瓷片代表纯洁,豌豆说明圆滑,羊毛表示温柔,木炭说明心黑……谁吃到不吉祥之物,或学小狗小猫叫,或唱个歌、跳个舞,不然不准吃肉。阿妈说:“只有最好的朋友来才这么玩,今天你来了,张营长也会来。”这时,只听马蹄得得由远而近,张营长在门外一跳下马就检讨来晚了。

张营长在1959年平叛时是连长,当时奉命带一个班消灭盘踞在小昭寺里的一百多名叛匪。他从乌金茨仁家房顶上偷偷爬进小昭寺后墙的窗户,抱着冲锋枪出现在院中的敌群时,大喝一声:“骨决妈当”!(不准动),叛匪大惊,胡里胡涂地当了俘虏。但是,当他们被押出大门外,有个叛首突然拔刀砍在老张左臂上,鲜血立即从砍破的军衣内流出。这时,阿妈和卓噶马上用哈达为老张包伤,卓噶还紧紧抱住伤口上方,一直陪着把俘虏押到集中地点。从那以后,都知道卓噶家保存着一条染血的哈达。一年后,老张升为营长,成为卓噶家的常客,乌金茨仁曾自豪地对我说:张营长和我妹妹……他把两个拇指一并,表示恋爱了。

卓噶不等营长坐下,捧起铜壶连斟三杯青稞酒:“营长先生,昨天说好你要早来,可你又晚了,三杯,喝!”

老张三口喝下,又把面疙瘩当菜,吃出了豌豆,只好学几声猫叫。卓噶递给他一块手抓羊肉,乌金茨仁说话了:“看见了吧,谁疼谁?”

大伙一阵大笑。营长说:听说过年有煨桑的风俗,今天让我们见识见识好吗?煨桑源于远古,庆贺出征或狩猎胜利归来,后来也用于欢迎好朋友。大哥边巴连声赞同,抱起松枝、蒿叶、艾草等物上了房顶,我们也随后跟去。当松烟袅袅升上蓝天,阿妈向空中撒过糌粑面后,我们高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歌声引起左邻右舍的热情,纷纷也唱了起来。房角上的五彩经幡随风起舞,加重了节日气氛。阿妈说:“经幡由上到下有蓝、白、红、绿、黄各色,蓝为天,白为云,红为火,绿为水,黄为土,从天上到地下,都为我们翻身当了主人进行祝贺,我们能不感谢共产党吗?到正月十五咱们一块去八角街上看酥油花灯,到文成公主用头发变成的‘唐柳’旁去祈祷神灵。记住,先到我这里吃饱再一块去,玩它半夜!”我们全都欢呼赞成。

藏历年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这年正月十五,佛教格鲁派祖师爷宗喀巴洛桑扎巴,在拉萨创办了传昭法会,大昭寺前陈列各色贡品,点燃酥油花灯,隆重纪念释迦牟尼显现神灵降伏妖魔日。从那以后,人们沿袭他的作法,每年正月十五,摆设酥油花灯,城乡人民和各寺院喇嘛云集拉萨,晚上观灯,白天由高僧在大昭寺前讲经说法。随着节日盛况不断扩大,传昭大会也变成喇嘛们辩经斗法的大会。届时,对辩双方摩拳擦掌,激昂慷慨,就佛经中某一重大问题进行争辩。当某一方的见解得到听众鼓掌赞扬时,得胜者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会场气氛起了高潮。花灯节和辩经会一般持续七八天,这是藏历年的高潮。

正月十五傍晚,我和张营长带上哈达、酥油和两只全羊,到乌金茨仁家汇合。

我们到达八角街时,那里已经灯光闪烁,人头攒动。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在灯光辉映下,人人喜气洋洋,纷纷向亲友们祝贺扎西得勒,来年吉祥喜庆。一处处用酥油和面塑制的人物花草、鸟兽虫鱼,构成生动的画图,体现出人们熟知的故事传说。其中,松赞干布在拉萨城外迎接文成公主的故事最受人欢迎。走到英雄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花灯前时,卓噶问她身旁的张营长:你知道格萨尔吗?张营长点点头。卓噶又问:格萨尔的媳妇是谁?张营长傻了。乌金茨仁替他答:他媳妇名叫珠玛。不过,在张营长眼里,珠玛没有卓噶好看。

我们转到大昭寺门前的“唐柳”时,不约而同地站住了。传说,唐柳是文成公主的头发变的。当年,文成公主初到拉萨布达拉宫还没完全建好,松赞干布把文成公主安排在大昭寺住下。每天早晨,公主推开木页窗梳理头发,发觉没有树木和花草,便把梳下的一缕青丝抛下。那缕头发飘飘扬扬,落在一个土坑里,后来变成一株枝繁叶茂的柳树,枝条就像公主的长发一样四面垂下,柳树越长越旺,人们称作“唐柳”,直到现在,“唐柳”仍然活在大昭寺门前,接受着国内外游人的观赏。

“唐柳”旁边,石围栏内有一块“唐蕃会盟碑”,形如扁柱,四面刻字,正面和左右两面的碑文用藏汉两种文字刻成,背面是藏文盟誓。此碑建于唐朝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公元823年),碑文记叙了唐蕃要世代友好的内容。吐蕃后来两次派使臣入唐朝见,唐朝也派使臣入吐蕃互道友情。因此,西藏人民一直以唐柳和同盟碑为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