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怎样才能有序和有效地推进,改革的方向怎样才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基本吻合,改革的成果怎样才能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分享,这是当前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正视并厘清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当前产权改革至少需要明晰
一:产权改革需要向纵深推进
改革的探索推进到产权领域,这是20多年来中国改革取得的最重大、最值得珍视的成果。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这是因为原有的国有企业的产权从本质上说不是市场化的产权。这种产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是模糊的产权而不是明晰的产权。有人说国有企业产权一点都不模糊,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也不缺位,我认为这是不符合现实的。谁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应该由谁来行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如果人人都是所有者,就必然人人都不是所有者。所有的行政部门都可以以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身份来干预企业,但又都不对它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成了被束缚的对象。在国有企业中,权利与义务是极端不对称的,而市场经济的核心恰恰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所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一重涵义,就是要变模糊的产权为明晰的产权。2.它是集中的产权而不是分散的产权。分散的产权是社会化的产权。只有在产权社会化或分散化的条件下,才会有不同的经济主体和不同的经济利益,从而产生交易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在集中的产权下,市场经济关系是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的。所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二重涵义,就是要变集中的产权为分散的产权。3.它是呆滞的产权而不是流动的产权。过去国家投进去的钱,投了厂房就是厂房,投了设备就是设备。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呆滞的产权要变成流动的产权,因为只有流动起来才有生机和活力,流动起来才有可能保值乃至增值。所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三重涵义,就是要变呆滞的产权为流动的产权。我认为,从这样的角度来把握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才真正触到了企业改革的真谛。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产权改革中,部分地区和个别企业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产权改革的基本方向。没有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产权改革,中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二:产权改革需要加快进行
产权改革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体部分还没有进行,甚至还没有启动。中国目前在改革中特别是产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因为产权改革太快了,而是迟迟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才导致产权改革中一些弊端显现。
市场经济的最大奥妙和最核心的秘密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明晰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产权关系是经济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产权规则是社会经济中最核心的规则。社会经济的原动力就是财产关系和财产利益,利益关系是受财产关系制约的。如果我们的产权改革停止了,那么改革就不能有效地向市场经济推进,双重体制就会相互掣肘,行政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对抗,市场的力量很难战胜行政的力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权本位”走向“钱本位”、再从“钱本位”走向“人本位”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能完全建立之前,权与钱互相渗透,通过权来搞钱,通过钱来买权的现象不可避免。体制转轨拖的时间越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侵蚀就会越强烈。由于社会公共资源的很大一部分掌握在行政权力手中,它可以通过各种表面上合法的手段造成资产的转移,形成社会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导致或明或暗的财富转移和财产侵蚀,造成各种不公正。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倒回到“权本位”上去,而是应该尽快往前推进,尽快结束双重体制,尽快形成规则经济。
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缺失
现在很多人都指责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没有道德,掠夺社会财产。这个问题有没有?有,而且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但是,透过现象我们看到,一些人掠夺财产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制度缺失。
资产流失有三重理解。第一重理解为名义流失与实际流失,第二重理解为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第三重理解为制度性流失与交易性流失。从这样三重涵义来理解资产流失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资产流失的真实涵义。国有资产有三种形态:实物形态、证券形态与货币形态。把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就从实物形态转变成了证券形态;如果把国有股卖掉,那么国有资产就又从证券形态转变成了货币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交易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那就不存在资产流失问题。而现在我们这个转换过程中很多是不等价进行的。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让企业家搞MBO 为什么MBO的最主要动力是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因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把国有资产转成企业家资产,把企业家稳住,利润能提高,政府能得税收,又有名,又有利,地方政府为什么不干?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产权关系极不明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四:财产制衡是最强有力的制衡
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的链条太长,代理的环节过多,财产的制衡就很难生效,企业的效率就很难提高。产权明晰化的内在涵义是产权的人格化,是找到一个人格化的主体,使他们能像用自己的钱一样用社会的钱。
财产制衡是最强有力的制衡。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财产制衡,股票投资者不能制衡经营者,所以中国股市的主要矛盾都集中在产权问题上,需要进行产权变革。在这方面,恰恰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把焦点更多聚集在产权上是很危险的,相反,改革的聚焦如果偏离产权,那才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中国的改革已经走到了产权改革的关节点上。这一关过了,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产权变革完成了,整个产权改革的主体部分也就完成了。
无须讳言,市场经济是追求利益的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就在于:计划经济是“拨动”的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涌动”的经济。只有让千千万万人参与,让千千万万人涌动,让千千万万人追逐利益,从而在追逐利益中实现尽可能充分的有效竞争,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
五:企业家应是独立的经营阶层
中国现在最缺的,是真正的企业家阶层。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要做大做好,就一定要有全社会筛选企业家的机制。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风险社会化与经营社会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过程。没有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与风险社会化,经营社会化就很难形成土壤与环境;但如果没有经营的社会化,也会反过来阻碍或延缓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与风险社会化的进程。现在,我们的上市公司还没有成为集四个社会化于一体的企业,特别是资本社会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这不但大大妨碍了风险社会化的发展,而且也使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失去了最基本的经济需求与经济环境。企业家阶层的缺失和断档,也是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六:确定好政府功能
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定位,该个人管的事情个人管,该市场管的事情市场管,该企业管的事情企业管。只有个人、市场和企业都管不了的事才应由政府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功能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完善与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放大市场功能。看不到改革的这种趋势,就会导致与改革总体趋势南辕北辙的后果。
产权改革在中国经济改革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改革的全面深化必须以产权改革作为重大突破点,通过产权改革来实现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走出了产权改革这片沼泽,中国的改革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中国的市场经济就有了稳固的制度基础,从而就可以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展现出更为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