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10年来,主要
致力于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合著了4本英文专著。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天演系列计算机等。
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全国科学界的号召书与动员令,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执行。
对于要不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我国经济界、科技界并没有形成共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国内搞研发成本高于国外,技术和资金一样可以流动,关键技术也可以通过引进获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技术来源主要应靠外国。主流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当前只能主要抓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先改善产业要素禀赋而不是攻克关键技术,等资金和人才积累多了,才有条件强调自主创新。经济学家从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出发,强调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对当前经济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但他们关于国内搞研发成本一定高于国外、关键技术大部分可以引进的结论可能站不住脚。我举信息产业为例,他们的这一结论,至少对未来15―20年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难得机遇期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们可能不明白如果现在不狠抓自主创新,等到15年以后即使财力更充足,再来抓关键信息技术突破,已经没有我们的机会了。
为什么说今后15年是我国掌握信息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而难得的机遇期呢?从计算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算起,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左右,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主业之一算起,至今也有20余年了。根据经济学的长波理论,从蒸汽机发明以来,不论是铁路、电力、汽车还是石油化工,每一个重大的技术发明群,都能带动5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长波,而且有周期变短的趋势。从统计规律来看,以PC机、手机、网络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带动的信息产业长波已走过了一半左右时间。再过20年,信息产业可能已成为传统产业,而生物产业可能成为更活跃的产业。到那时,技术对信息产业的作用可能比现在要小得多,我们20年后再努力已经错过了时机。
从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看,许多证据都说明信息产业已度过急速上升时期进入了平稳发展期。比如:大多数信息企业已进入微利期,有些产品的平均利润率甚至低于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形成大量工业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凭借事实上的标准,信息领域已形成少数垄断企业;发达国家在信息领域的研究开发投入已大大低于生物领域;用户已基本明白信息产品的用途,开始有自己的判断力,信息产业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等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大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信息技术,那时候信息技术真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正如IBM前总裁郭士纳所说,信息产业受技术的控制已到了疯狂的地步。而当时我国的人力物力都不具备,在信息技术和产业急速上升期,我们很难有赶超先进国家的机遇。所谓“跨越”往往不是发生在相同方向的竞争上,而是发生在技术转折的时机。通俗地讲,我们一般只有斜着跨才能迎头赶上。
由于过去一个长时期内,我国科研人员跟踪仿制多,自主创新少,加上科技界不断弥漫的浮躁风气,使国内许多人(不只是经济学家)对国内科技人员能否在自主创新的竞争中打一场大胜仗缺乏信心。我国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中确实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弊端,如政府、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在科技发展链上的缺位、错位与越位;骨干科研人员耗费过多精力去争取经费;科技界过分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等等。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些不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我们的确可能在科技自主创新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在各国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中,我国可能被边缘化。但是,新中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从市场换技术、资源换技术到技术换技术的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由大变强等挑战问题的必由之路,舍此没有别的出路。与相对贫瘠的物质资源相比,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代科技人员肩上,特别是落在应起骨干与引领作用的国家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肩上。
对高技术研究而言,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强调个人单打独斗,更不是强调只攻一点不及其余的关门式研究。对于个人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也许可以面壁十年,较少考虑与别人的链接,但在高技术研究上要有大的作为,必须考虑科研链和产业链(可以统称为创新链),必须有整体谋略。不仅整机系统设计需要全局观念,芯片设计也需要考虑系统与应用。龙芯CPU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不能为芯片设计系统,而是要根据系统需要设计芯片。我们有多少系统和测试力量,才能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芯片设计目标。自主创新成败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能力,而是取决于创新链的整体规划能力。我们不能等珍珠已培育加工好了才考虑如何串成项链,而是要按项链的要求加工珍珠。常言道:纲举才能目张,对计算机的自主创新而言,整机系统是纲,单项技术是目。我们一定要加强创新链的全局观念,齐心协力干成几件大事,不愧为科技战线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