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宝遗事》与“长恨”主题的发展

2005-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龙建国 我有话说

“长恨”主题源于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和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这两篇作品所描写的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后来有许多人对这个故事进行不同角度的描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认识不一:有“讽喻说”、“批判说”、“同情说”、“歌长恨说”等等。笔者

比较赞同后者。

元代初期,出现了不少描写天宝遗事的戏曲作品,而今所存者有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和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天宝遗事》以诸宫调宏大的结构来敷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长恨”主题,在文学史上是格外引人注目的。虽然这部钜鸿之作已散佚,后人仍辑得六十套曲子。其《中吕宫・哨遍》引辞概叙了整部作品的内容:

“太真妃日夜昭阳”,“乡岭华清宫殿,尤回翠辇,浴出兰汤”,“一笑红尘荔枝香”,“私语向七夕间”。“潜随叶靖,半夜乘空,游月窟来天上,切记得广寒宫曲”。“惯得个禄山野物,纵横恣来往,”“登凤榻夫妻般过当”。“将禄山别迁为蓟州长,便兴心买马招军,渔阳灯火三千丈”。“车驾幸西蜀,马嵬坡险抑君王”,“万马蹄边妃子亡”,“愁视罗袜,痛哭香囊”。

朱禧的辑本《天宝遗事诸宫调》就是按照《哨遍》所述内容来排列曲辞的。所幸的是,其残存的曲辞与《哨遍》所述的内容基本吻合,让我们得以大致了解《天宝遗事》是怎样描写“长恨”主题的。

从总体上看,《天宝遗事》创造性改写了《长恨歌》。它一方面弘扬了《长恨歌》“歌长恨”的主题思想;一方面又吸取了民间传说,以丰富这个哀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同时又倾注了创作主体强烈的审美情感,并将人物命运悲剧融于爱情悲剧之中,发展了“长恨”主题,使之“剔胡伦公案全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

对于李隆基这个人物,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持的审美情感是讽刺与同情相兼,而同情远多于讽刺,王伯成在《天宝遗事》中虽保留着这种态度,但讽刺得更为辛辣。作品通过“祭杨妃”、“哭杨妃”、“忆杨妃”、“哭香囊”、“梦杨妃”等情节,刻画了李隆基这位“断肠人”的形象,渲染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气氛,揭示了“长恨”的主题思想。又通过“把儿妇强夺要”、“游月宫”等情节,突出了李隆基“恣色荒”的本性。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为尊者讳,将唐玄宗强夺儿媳改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长恨歌传》虽有“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之语,但仍有闪烁其词之嫌。而《天宝遗事》则直言“玄宗无道,把儿妇强夺要”。又借高力士之口讽刺 “到黄泉,见寿王迎礼,第一句说甚的 是子是皇妃 ”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李隆基乱伦无道的丑行。“游月宫”数曲更是将李隆基的荒淫好色的本性充分揭示出来了。他于“广寒一见神仙态,把六宫中许多恩爱,都撇在九霄云外”。产生了如此念头 “匹如向尘世为君,争如就月宫作赘 ”且“趋进趋退”,色欲难捺,打算“别选良夜权欢会”。甚至扬言“欲求天外事,须动世间财”。李隆基在月宫中“执迷性不想还家,为天上一时间忘了天下”,是其“恣色荒”心理的反映。且这一表现发生在杨玉环入宫之后,更可见其荒唐卑劣。

在《长恨歌》中,杨玉环是同情的对象。她无辜而被处死,实为千古冤案。但她不仅不因此而怨恨李隆基,而且死后仍对他一往情深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而《天宝遗事》则把杨玉环置于受害者的位置来描写,对她倾注了深厚的怜悯之情。作者通过“杨妃澡浴”、“杨妃出浴”、“太真闭洒”、“杨妃病酒”、“杨妃藏钩会”、“杨妃上马娇”、“长生殿庆七夕”等情节的正面描写,刻画了她妩媚艳丽,娇柔活泼的性格特点,为其后来的悲剧命运作反衬。

《天宝遗事》还对民间一些有损杨玉环形象的传说作了修改。如杨玉环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皆未提及。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说杨收安为“养儿,安由是可以自由出入后宫,故有杨、安私通的流言。王伯成将这一流言改写为安禄山用酒灌醉杨玉环,乘机将她强奸,而杨玉环怕丑事张扬,只得吞声忍气。“明知那腾厮图谋,却他佯道君王行,应依了。”很显然,杨玉环是一个“遭污不敢言”的受害者。由于杨玉环被刻画成一个遭玩弄、受凌辱、被冤死的弱者形象,故在《天宝遗事》中积聚了一大片深沉的因人物命运不幸而产生的悲恨之情。作者将这种悲恨之情汇聚于爱情悲剧的哀怨之情中,构成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长恨”,发展了传统的“长恨”主题。在杨玉环这一形象上赋予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双重“长恨”,是这部“新乐章”的重要艺术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