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文学教研要重视文体学

2005-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志熙 我有话说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要重视文体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显见的道理。因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作品,而作品则是作家运用特定的文体创作出来的,并且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着。而从接受的方面来讲,真正完整地接受一个作品,无论是欣赏还是研究,都要在把握它的文体的前提下完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这“六观”中的六项因素,不仅“位体”是以文体为核心,而且以下的“置辞”、“通变”各项中,也都要涉及文体的问题。可见掌握文体,正是文学欣赏与批评的首要条件,尤其是专业性的欣赏与研究,更是这样。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来说,文体问题似乎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对于古代作家所运用的、作为古代文学作品载体的语体与文体,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因为文体而造成的障碍,是客观存在的。正如我们要掌握相当程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欣赏古代的作品,我们同样只有在对古代文体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欣赏古代的作品,至于专业性的批评与研究,则对文体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

应该说,古代文学的一切研究,不管是比较宏观的文学史研究,还是微观一些的作家、作品研究,乃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各种文献性、考证性的研究,文化学的研究,它们的一个基本前提,都是研究者已经具备上述较高度的文体学能力,才能保证上述各种类型的研究的高质量完成。但是,长期以来,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对文体问题重视得很不够。当代的古代文学研究者群体中,古代文体及文体方面的素养是比较薄弱,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至于学习古代文学的学生,包括中国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古代文体方面的素养,相对来说就更缺乏了。从一个大的学术背景来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文体学基础薄弱的问题,是与现、当代的学术转型相关的。近现代以来的大中学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使古代文学研究以崭新的学科面貌和现代的研究方法出现,促使作为一个现代人文科学学科分野的古代文学学科的成立。但是从实质上看,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几乎是与古代文学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尤其是南北朝文论家在理论、批评与文学史方面的研究,所呈现的完全是一种成熟的人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这个古老的文学研究传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与创作实践平行、互渗,作家与理论家两位一体。而对于文体问题的重视,更是古代文论的一大特点。但从近代文学史研究学科成立以后,创作与研究逐渐分流,即所谓“知”与“能”的分开 程千帆先生的说法 。所以在古代的理论家与批评家那里问题不大的文体基础的问题,在现代学者群中逐渐暴露出来。失去把握文体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失去了把握古代文学本体的能力。我们不能单纯地满足于讨论作家、作品的感情、思想及一般性的审美特点,我们必须在文体的基础上把握上述问题,也即刘勰所说的“六观”之类。所以要深化古代文学的研究,文体问题是首先要重视的。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多次召开以文体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并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文体是一个传统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就常用“体”、“文体”一类的概念。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论流变时所说的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此后论家沿用甚多,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研究文体的著作,如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在古代的文体学传统中,“文体”的主要含义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但古人对体裁的认识,比我们要丰富得多。划分文体的层次,也要多得多。除了注意文体形式之外,还注意功能、作意及一些特殊的写作格式。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从其思想基础来讲,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体用思想,重视体与用之关系,正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术传统。

文体学一词,在语言学领域也同样在使用,而且在文学研究中的流行程度及明确性,应该说是不及语言学领域的。而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文体学,与我们所说的文体学是差别很大的。在他们那里,主要是研究语言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中所表现出来的变化。语言学领域的文体学是来自西方的一门学术,源于古希腊演说家和诡辩家的修辞术,后来的语言学家们又将其与语用学、语境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并且引进文学批评的领域,形成作为近现代西方的文体学。西方文学批评界的文体学,则是从形式主义及新批评等学派导源的一门学问,并且结合了现代的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两个学科的新学科。它所研究的是文章及文学的语言学问题,或者说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构成文学的本质及各类文学的表现规律。西方文体学中也有分类的文体学,诸如小说文体学、诗歌文体学、散文文体学,表面上似乎与我们所理解的体裁学很接近,也确实涉及体裁学的问题,但与我们的研究方法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今天的学术语境中提倡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学意识与研究方法,我认为除了充分吸取我国古代丰富的文体学传统与方法之外,也要同时吸取上述主要发源于西方的语言学与新批评等学派的文体学研究方法。其实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