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万明在《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刊于《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自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人类文明史上的交流互动发生了从陆上通道向海洋通道转换的划时代转变。自古以来,人类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陆路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何以失败
俞祖华、赵慧峰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刊于《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一文中,梳理、辨析了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章认为,西方自由主义在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如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对市场机制就持排斥态度。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起点应从戊戌时期算起,严复堪称始作俑者。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主流到底是社会民主主义还是功利自由主义,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之所以失败,一般都认为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指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内部思想根基不正,后者是指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匮乏。
严复与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
李帆在《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一文中指出,刘师培在清末热衷于吸纳西学并在交融中西学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与严复及其译作带给他的影响关联甚多,严复可谓刘师培在学术上中西交融的引路人。但是,严复往往是站在西学立场上把握中学,以西学为坐标评判中学,故多强调中西学相异之处;刘师培则是要用西学佐证中学,故而强调中西学的相通之处。之所以有此不同,与两人学术观的差异密切相关,即在处理中西学关系的问题上,严复的“归求反观”与刘师培的“借西学证明中学”在立足点上存在差异。在对西学的了解上,严亦胜刘,但刘氏对西学的浅层理解正反映了当时多数士子接受西学的状态。在中国古典学术逐步与西学融合从而迈向现代形态的过程中,恰恰是这种看似简单、肤浅的接受发挥了作用。
近代上海对内地市场的辐射与制导
樊卫国在《近代上海口岸市场对内地市场的辐射和制导》(刊于《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清末民初上海内外贸易一体化市场体系大致成型,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市场网络。由于口岸化市场体系中心城市与广大内地城乡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质量”差异,一方面是上海中心市场的辐射刺激了内地城乡的商品化,另一方面也对内地市场产生了深深的制导作用。在国内统一市场缺失的条件下,上海口岸市场体系的运作机制存在着利益“向心力”倾向,中心市场辐射蕴涵的不平等市场关系不仅没有化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反而加深和固化了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