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人的科学素养与知识水准已成为战斗力的增长点和主导因素,并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为此,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打赢未来信息化战
美军在《2020年联合构想》中明确提出:“未来的战争将是信息化战争,但仅有物质上的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2002年国防部长财政年度国防报告》的第一条,就是“重点招募和保留高素质的人员”,以打赢未来战争。据披露,美国直接或间接为军方服务的科学家就有78万之多,占全美科学家总数的82%。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智力支持,美国的军事力量才能够不断发展。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支强大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加上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作后盾,美国才能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独领风骚数十年,才能在10多年的时间内连续发起几场大规模的战争,并使战争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除美国外,俄罗斯在《2005年军事建设构想》中,日本在为期15 20年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中,德国在为期15年的《联邦国防军未来建设计划》中,印度在《1995 2015年国防建设规划》中,均强调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人比武器更重要,要求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军队人员的素质高于社会总体水平。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军队院校教育,将其作为军官培养与进修的重要基地。据有关资料显示,法军在校人数约占其总兵力的14%;日军在校军官占其总数的10%;印度军官除必须经过院校培训外,还强调走出国门、留学培训,其现役中高级军官中大多数都有在国外高等军事学府深造的经历。信息化战争几乎对每一个军事岗位都提出了高素质要求。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要求少校以上军官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据统计,在30万美军军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就有10万之众,其余的也全部具有本科学历。即使像波兰、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军队,其军官90%以上具有学士学位。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在院校培训上除了继续抓紧军事人才的基础教育外,更强调培训军官必须瞄准军事科技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军官的信息战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美国西点军校为使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专家素质,增大了理工科课程的教学比例,理工科课程已占总课程的73%,开设的理工科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原理、热力学、动力学、机械工程、基础力学、制造工艺、电工学以及与本军兵种相关的特殊军械方面的课程。俄军强调,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工程技术,并大幅度增加指挥院校的专业技术课程,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的磨练,战争与高强度的训练、演习、多岗位、多层次的任职是锤炼新型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美军将岗位轮换制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内容包括军官在国内外、部队与机关、指挥专业与勤务专业以及军兵种之间的岗位变动。军官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一般不超过4年,最长不超过6年。据称,美中央司令部前司令施瓦兹科普夫上将在其40年的军旅生涯中曾变换过20多次岗位。
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合金钢”,才能铸造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利剑。为锻造能够角逐多维战场的“合金钢”,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都将院校的日常教学训练与部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部队输送合格的指挥军官和科研技术人才。德军的军官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教育,重视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训练领域。在院校基础理论教育中,实践课占相当大的比重,院校教育和部队实习也有机地穿插进行。
除了参加战争实践和岗位训练外,更多国家的军队重视采用模拟战场环境的方法来培养军人的实践素质,从虚拟现实的战争中学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