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哈尔滨3月2日电 今天,哈尔滨市松北区农民谢明玉回到了想念的校园―――东北农业大学。谢明玉说:“一年来,在东农我不仅长了知识,而且长了财富。去年,我仅靠科技种田多收入了一万多元。”像他这样东北农业大学招收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农村大学生已有360人,而2005年该校又招收了277名。
东北农业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学府。从建校之初,该校就全力培养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品格精神的新型“北大荒人”。他们始终坚持努力培植优势学科(专业),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熟了“按类招生、两段培养、淡化专业、按需定向”、“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生物技术的“3+1”模式、动物医学专业的“721”模式和“村村大学生”等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普适性和科类特性结合的培养模式系统,分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奉献品格,能够立足黑龙江、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创新型、创业型、落地型适用人才。该校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周琪2002年培育世界首例克隆大鼠,并于2004年获国际第三届GENOWAY转基因科技大奖,成为新型“北大荒人”的杰出代表。在黑龙江省,该校毕业生几乎涵盖了所有饲料企业。据不完全统计,400多名东农毕业生共创办了100多家饲料企业,总资产达20亿元,总产值6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10000多个。上海“光明”、北京“三元”、内蒙古“伊利”等国内大型乳品企业的技术骨干大多是东农的毕业生,所以有人说,中国乳业人才的竞争,就是东北农业大学学生的竞争。
从1989年起,东农先后采取措施确保“落地”人才的培养。其中,定向培养农电专业人才措施累计为黑龙江省内各县市农电系统输送各层次管理人才、技术人才5000余名,占全省农电系统技术人员的90%、管理人员的80%,近几年,该校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80%以上,特别是还有一批优秀本科生自愿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到艰苦的边远垦区工作,被誉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时曾说:“关于一直困扰我的‘农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到哪里去了’的问题,今天在东农找到了答案”。该校校长李庆章表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东北农业大学就是坚持‘把文章写在黑土地上,把学问做在黑土地上,把学校建在黑土地上’的信念,铸就新型的‘北大荒人’,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