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对于停滞4年后艰难起步的巴以和平进程来说,不亚于当头一棒,脆弱的巴以停火协议与和解进程面临新的威胁。巴以关系的新危机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人们希望双方冷静对待这一个案,以较大的韧性和互信精神落实沙姆沙伊赫峰会的积极成果。
25日的爆炸事件使得以色
然而,随着爆炸事件的调查陷入重重迷雾,以方的态度明显趋于强硬。以总理沙龙说,如果巴当局不坚决消除袭击以色列目标的“恐怖组织”,以方将停止目前为和平所进行的一切努力。同时,以军方威胁恢复对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 杰哈德 的所谓“定点清除”行动。此外,以方决定冻结移交约旦河西岸巴城镇安全控制权,第二批释放400名在押巴勒斯坦人的计划也束之高阁。
面对以色列的步步紧逼,巴勒斯坦领导人却表现出难得的自制和坚强。迄今,巴安全部门已按照阿巴斯关于查办肇事者的指示,先后逮捕了5名爆炸事件嫌疑犯。巴勒斯坦半官方报纸《日子报》点评说,这是过去4年武装起义中鲜见的举措,彰显巴方重塑安全秩序的决心和力度。
巴自治政府总理库赖说,冻结和平谈判是以色列的决定。但巴方认为,“沙姆沙伊赫峰会后有实现和平的机会,我们要趁这个机会继续努力”。在耶路撒冷出版的巴勒斯坦《圣城报》1日以“和平进程必须走下去”为题发表社论,批评以色列政策缺乏韧性和灵活性,“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巴领导层滥施压力,破坏原本摇晃不定的互信重建努力”。
2000年9月爆发的绵延4年多的暴力冲突,使巴以之间的信任几乎丧失殆尽,但阿巴斯与沙龙在沙姆沙伊赫的握手促成了新的停火协议,巴以民众路人般的陌生感被重新燃起的希望所替代。但随后一波三折的停火进程表明,实现和解不仅需要勇气和诚意,更需依赖足够的韧性来一步一步地趟过暗流和险滩。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缺乏耐心和韧性使得多少次的和平努力功亏一篑。对巴勒斯坦而言,韧性意味着两方面 首先,驾驭激进武装组织的政策必须具备张弛有度的弹性特点,在实施“刚性”决定的同时,避免事态走向反面,造成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局势不可收拾;其次,巴勒斯坦领导层和人民应该经得起摔打和考验,坚持在这场力量不对称的对抗中奉行和平谈判的大方针不动摇。
处于强势一方的以色列,若想真正保证安全,就必须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和“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同巴勒斯坦人民实现真正和解。在这个进程中,韧性至关重要,而且也难能可贵。以色列当局在巧妙应对内部极端势力膨胀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巴勒斯坦领导层的难处,不被个别的暴力事件所误导,避免重蹈以暴易暴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