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

2005-03-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极平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江苏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姐妹们。她们在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不避风雨,不避寒暑,一年365天,天天两次拉着“雷锋车”,义务为来自天南海北需要帮助的旅客们服务,一拉就是42年。

在旅客和市民的眼中:她们就是活雷锋,因为她们帮人拉行李,从没收过一分

钱。

在连云港市领导眼中:“雷锋车”是港城一面鲜艳的精神文明旗帜。

一个响亮的名字

1963年的3月,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服务员们积极响应,把目光放在了为旅客排忧解难上:从新浦火车站到长途汽车站虽说只有半公里,可对于老弱病残和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来说,却是一段困难的路程。如果能为转车旅客免费接送行李,搀扶老、弱、病、残,不就是最好的学雷锋行动吗?李保英、郭兰英等找来三条小扁担,不当班时就跑到车站,有的挑行李,有的抱孩子、扶老人,像雷锋那样干了起来。

半年后,车站领导为长途服务组专门购置了一辆平板车,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锋车”。进入80年代后期,平板车又换成了三轮车。就是这辆小小的“雷锋车”,风里来,雨里去,为四面八方的旅客提供了方便。时至今日,“雷锋车”已换了八辆,班组人员也换了八茬,由先前的7人增加到26人;过往班车也由一天几班,增加到发往13个省、市的400多班。但是,拉车姐妹们“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信念一直没有变。

一种可贵的精神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车”的姐妹们,一干就是42年。42年来,“雷锋车”已无偿接送旅客20万人次,免费接送行李20多万件,送迷途者回家、送危急病人去医院抢救500多人,累计行程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

“雷锋车”的精神实质在于 不图索取、重在奉献。它反映了长途服务组姐妹们的人生追求。长途服务组同志把旅客当亲人,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使服务范围突破了岗位职责和工时界限,群众称赞她们是好事做了千万件的“雷锋班组”。

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长途服务组是一个视职业道德为生命的模范群体。在服务内容上,她们一切为服务对象着想,设置母婴候车处、免费送开水、免费缝补和免费供阅书报等服务项目;在服务方法上,将主动服务与延伸服务相结合,让旅客从进站到离站始终享受良好的服务;在态度上,她们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态度上和蔼、语言上热情,使旅客有到站如到家的亲切感受。

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进取意识。长途服务组是一个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集体,同志们互相关心又互比互学。42年来,全站有500多人在长途服务组工作过,其中有200多人加入党团组织,有500多人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有多人当选为省、市党代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一股强大的感召效应

“雷锋车”的事迹很平凡,但“雷锋车”的精神很伟大。在“雷锋车”成长发展的42年里,为了“不让旅客一时难”,老少三代“雷锋车”手不满足于一般的扶老携幼、迎来送往,而是“以雷锋为榜样,把旅客当亲人”,“一切想在旅客乘车之前;一切干在旅客乘车之中;一切帮在旅客下车之后;一切从旅客的需要出发”。这些事看起来平常,做起来难,一贯坚持更难,但老少三代的“雷锋车”手都严格认真地做到了。

“雷锋车”将雷锋精神赋予了时代内涵,它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一时间,“学雷锋车精神,与雷锋车同行”的活动在连云港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与雷锋车同行”的活动中,连云港市有1000多个文明单位捐款2000多万元,资助2000多个特困家庭、6000多个困难户;筹集助学资金300万元,援建了7所希望小学,扶持了4000多名辍学儿童和500名特困生……“雷锋车”显现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为了更好地弘扬“雷锋车”精神,促进连云港市的发展,树立港城新形象,去年6月,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该市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建一座以“雷锋车”为原型,集中体现连云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大型城市雕塑。广大市民、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士以及接受过“雷锋车”服务的旅客纷纷慷慨解囊,目前,已收到社会捐赠一百多万元。

“雷锋车”组的姐妹们都是平凡的劳动妇女,却在平凡的工作中孕育了博大的情怀。42年中,她们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只有一步步脚踏实地、无怨无悔的“精神远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