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是“小儿科”,儿童剧团处境艰难,演儿童剧赚不了钱……在全国大多数儿童剧团仍被这些问题困扰之时,北京儿艺的改制无疑为儿童剧的市场营销作了成功的探索,《迷宫》、《Hi可爱》的火爆演出和高票房,也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儿童剧走出困境的曙光。
但在打开市场之后,儿童剧创作上的一些趋向,如形式大
儿童剧的教育功能不应否定
“儿童剧就是让孩子们乐的。”这是时下十分流行的说法。
“虽然被称作小儿科,但儿童剧的创作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为只要把孩子们逗乐就行。”原中国儿艺院长、剧作家欧阳逸冰对某些人玩票似地“玩”儿童剧感到极大不满。
这位曾创作过《我的童年在黑土地》、《享受艰难》等十几部优秀儿童剧的剧作家,认为儿童剧创作有一定的规律和传统,儿童剧必须遵循戏剧和儿童教育的双重规律。虽然以前有些戏说教成分多些,形式过于拘谨,但一些优秀剧作如《马兰花》,以其完整的故事性、教育意义和活泼形式影响了几代人,儿童从这部戏中感受真善美,领悟勤劳勇敢和关爱他人的品质。而如今一些编导一上来就将过去的传统一笔抹杀,完全否定儿童剧的教育功能,认为只要让孩子们快乐就行。体现在剧作上,一方面,主题含混,剧情杂乱,语言粗糙;另一方面,全剧充斥着廉价的噱头和肤浅的俏皮,以求热闹的剧场效果。一场戏下来,孩子们乐过即忘,没有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值得回味的东西。
对此,原中国儿艺院长,著名儿童表演艺术家方掬芬感到忧虑,她说,如今的孩子们逆反心理重,反感直白的说教,儿童剧可以将教育内容和知识融入有趣的情节或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以她参演的《马兰花》为例,这部戏演了50年了,现在的版本比过去大有改进,增加了歌舞成分,至今仍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少年观众可塑性强,我们要引导他们,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
儿童剧是戏剧艺术范畴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儿童剧独特的审美价值、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文艺样式所不能取代的。宋庆龄曾对儿童剧的作用有如下经典性的论述:“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像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今,儿童剧的教育功能被某些人彻底否定掉,只剩下一个华丽的外壳。一位戏剧专家尖锐地指出,这样搞下去,就不必搞儿童剧了,演些让孩子们发笑的杂耍、滑稽戏就可以了。
儿童剧不应成为时尚快餐
有位导演曾说,谁搞儿童剧,谁就是先锋。于是儿童剧就成了一个试验场,在这里,流行音乐、摇滚歌舞、多媒体动画、高科技声光电,令人眼花缭乱。但时尚包装下的剧情,却是支离破碎,浅薄乏味,从头至尾呈现出一种快餐的性质。
“这其实在于作者不了解儿童心理”,欧阳逸冰剖析道:有些人创作儿童剧不是深入到儿童中去,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们的审美需求,而是凭着自己对童年的某个记忆或走马观花地与孩子们聊一会儿,就自认为了解他们了;或者认为只要是时尚的就会受到孩子们喜爱。但其实,游离剧情的歌舞让孩子们看得不明就里,夸张前卫的造型让低幼儿童一脸茫然。他深有感触地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为何感人,就是因为他有一生从事工读教育的生活积累。而我们的剧作家显然没有这样的精力和耐心去体验生活,因而只能做足戏外包装。
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原会长、剧作家罗英认为,儿童剧给孩子带来的是灵魂的触动、心灵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激励。孩子们看《闹天宫》,记住的是孙悟空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和敢于反抗天庭的正义感,而并非只是花果山和天界如何漂亮、孙悟空如何闹腾。前些年苏州滑稽戏剧团的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在广东雷州演出时,一个小姑娘拿着几十元钱,一定要捐给剧中的苏老师治病。更多的孩子看了演出后,用老师的话说是“变得懂事了”。当今优秀的儿童剧亦不在少数,上海儿艺的《白马飞飞》、济南儿艺的《宝贝儿》、中国儿艺的《月光摇篮曲》、西安儿艺的《玫瑰园》、北京儿艺的《红领巾》等,这些剧作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专家们强调,精品不是高票房堆出来的,而要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市场炒作名噪一时后却未给孩子们以思想启迪,也没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任何印象的剧作,不能算是成功之作,更不能成为儿童剧发展的方向。
儿童剧愉悦应大于娱乐
为了让孩子们爱看,时下儿童剧非常注重剧场效果,追求舞台观赏性。专家们认为,观赏性应体现在突出戏剧矛盾和舞台表现力上,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欧阳逸冰认为,一味以浅薄的噱头来游戏、闹腾,就是舍本逐末了。他说,儿童剧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直接地一问一答,而是要以戏剧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悬念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进而作出反应,如《马兰花》中的捉老猫,剧场中小观众认为老猫太坏,从而主动地帮助剧中主人公捉它。他说,一个清醒的剧作家,应该认识到孩子们的笑有几种,一是会心的笑,这出戏打动了他;二是由衷的笑,是剧中人物或情节引起了他的共鸣;三是好玩的笑,认为机智好笑;四是廉价的笑,即被表面的滑稽逗笑,笑完又不知如何要笑。孩子们欣赏艺术凭感觉,如晚会般闹腾的戏,剧场效果虽好,主创人员切不可洋洋自得。
西安儿艺导演马谣说,想要孩子们笑,最佳方法不是迎合他们,而是启发他们,以情动人,让孩子在看戏的过程中自我感悟。同时儿童剧应根据时代特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选择崇高或卑微的主题思想空间,从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培养起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
“儿童剧要使人愉悦而不是简单的娱乐,娱乐是浅层次的审美,而愉悦却比娱乐更宽泛更深刻。”欧阳逸冰深有感触地忆起曾在前苏联儿童剧院看到的情景:孩子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契诃夫的剧作。契诃夫的剧作动作少,台词多,哲理性强,而孩子们却能静下心观赏,这种文化素养令人惊羡。反观我们的有些剧作家,用粗制滥造、庸俗浮躁之风来熏染孩子们正在形成中的心智。孩子们在付出了高票价后却得不到任何启迪,这难道不是失职?
我国有3.6亿儿童,虽然儿童剧现在面临着艺术样式多元化的冲击,但儿童剧还是大有市场的。面对这么多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的儿童剧从业人员都应认真地反思这一问题:我们应给孩子们看什么样的儿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