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批评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浮躁之气日重,剽窃之风甚嚣尘上,本来立意相当不错,但读文末所引“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无缺点的苍蝇终究是苍蝇”,却令人感到作者自身并未脱浮躁。引鲁迅先生的话,为什么仅凭记忆而不肯花点时间查查先生的原文呢 以致让先生写出“有缺点……,无缺点……”的妙文来。先生原文为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两相比较,差异显而易见。
另有一文,批评“百年精华”、“百年经典”、“世纪读本”这类文书图书重复撞车多,谬误错字多。相信出版社有关人士看到,肯定也会很感谢论者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但论者将这类书籍的出版概括为“世纪”情结、“百年风潮”仍余温未退,尤其是文学图书,仍呈现“高烧”之势,铺天盖地,目不暇接,这未免有失公允。其实,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国度,在世纪之交这种特定的历史时空,有那么一些“百年经典”之类的图书竞相出版,应该是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的。这类图书,质量不高的压库当然在所难免,但其总的趋势,还是有助于引导读者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的。要相信现在喜爱文学的读者,多数都能区分图书的良莠。如果不是为了研究,阮囊羞涩的读者,大约也不会刻意去搜寻不同版本的“百年”、“世纪”文学图书。冷眼看世界,潮涨潮落自有时,大可不必叹息什么“百年”图书何时休。
再有一文,是冷嘲名人出书的。而在下看来,名人出书,其实很正常。它至少表明,在“名人”心目中,传统的图书还有其他现代媒介所不能取代的价值。看看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的景观,就明白现在“钟情”出书的,又岂止“名人”一族 至于能不能产生名人效应,至于能不能传之久远,那却要看书自身的思想蕴涵和文化品位,由不得出版社或“名人”一厢情愿。但该文批评名人出书,视角却是“出书与出事”。且开篇“名人不能轻易出书。一出书,就出事”就弄出逻辑谬误。第一句明明是“不能轻易……”,第二句一下就滑倒“一……”上去,论域被无限扩大,而且何为“轻易”无从判定,只要有一例反例,该文就不能成立。即使为该文所举的崔永元告别“实话实说”,倪萍转岗,观众狂批冯小刚《手机》,赵忠祥、饶颖打官司等例子,也不能一言以蔽之曰“出事”,更不能归结为“出书”所致,“出书”与“出事”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明星大腕出书,自曝家门也好,德比圣贤也好,树碑立传也好,影响终归有限,宣以平常心态视之。既不必谶以“名人出书,实凶险之兆”;也不必断言“真正的大家是不出书的”,无聊地再在“名人”中划分什么“大家”与“非大家”。当然,“名人”出书也须自重,不要弄出不配“书”的称号的“书”来。
图书评论,旨关激浊扬清,贵在立论允当,最忌逻辑混乱。论者要有自省意识,要养成自己驳诘自己的习惯,文稿未经仔细斟酌,不要轻易交付发表。